河南省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56389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1).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南阳一中2016年秋期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1(3分)C解析:A项在原文第二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这是饮食方面的“和”的思想在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体现。这是不同民族的融合。B项原文中第二段第二行末尾“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中亚和东南亚”就是“亚洲其他地区”,“增补了中华饮食的品种”就是“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这是不同国家和地域的融合。C项在原文第三段末尾“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这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特征,不

2、能体现“和”的文化思想,答非所问。况且用“任何一个”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很绝对的,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别绝对的说法通常是不够准确的。D项第四项由“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被广泛用为调味品”,经过消融改造被赋予新的含义。这是在引进外来食物中体现的“和”。2(3分) D A项在第二段第四行,“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表意与A项无异。B项第三段“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这就是中华饮食本土性的一个例证。C项在第三段末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文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表意相同。D项原文是这两种器物“在南北朝时

3、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并不是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大范围推广并改造创新后才推动了进餐形式的发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3分)D文章最后两行“并不会失去自我,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D项曲解了原文意思。4.D(原文标点: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5.B(“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箴铭、辞赋几种体例”错,应为“一般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几种体例”) 6.C(“舆论也认同他的意见”错,舆

4、论的意见与梁鼎相反,且舆论的发出是在朝廷同意梁鼎的意见后) 7(1) 梁鼎上奏请求运送咸阳仓的粮食来充实边塞,粮食已经陈腐霉烂,梁鼎就送给百姓,等到秋收后更换新粮。(得分点:实、与、俟、易,各1分,句意1分)(2)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得分点:从事、少牢、告、盛以锦囊句式、负各1分)参考译文:梁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任职担任大理评事、秭归县知县,又升任著作佐郎。任吉州知州,百姓有个叫萧甲的,横行奸诈,成为百姓一害,梁鼎揭露他的罪行,杖打他的脊背、刺面后流放到偏远地区。太宗特别赏识他的

5、办事才能,梁鼎重新回朝廷任职,赏赐绯鱼,按惯例应当赏给他银宝瓶带,太宗特别用犀带赏赐他,把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上。至道初年,梁鼎建议兴建三白渠,以及陈、许、邓等几州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事情记述在食货志中。调往陕西。至道二年,五名将领分路攻打李继迁,李继隆擅自从赤柽路出击没有战功,还朝后上奏称军需物资没有按时供给,梁鼎因犯事而被降三级官职。又担任殿中丞,负责原有事。因母亲年老请求到家乡州郡任职,历任徐、密二州知州。真宗登基,恢复原来官职。当时三司责罚拖欠赋税严厉急迫,有长时间被拘押的,朝廷命令梁鼎按照登记簿详细审定,免除赋税很多。一个月后,授任右谏议大夫。当时西部边境还未安宁,梁鼎建议禁止陕西私人买卖

6、解池盐,由所在的官府专卖,朝廷下诏照此办理。议论的人大多认为:“边境百姓过去吃青盐,青盐价格很便宜。等到禁止青盐来围困贼寇,让商贾纳粟,将解池盐运送到边境地区,价格和蕃盐差不多,所以从蕃部带盐来的,卖不出去。现在如果禁止解池盐,和内地同价,那么百姓一定会触犯禁令买卖青盐,这是帮助盗贼获得粮食啊。”当时刘综担任陕西转运使,梁鼎上奏请求罢免他。刘综回朝后,也秘密陈述梁鼎的建议不妥当。梁鼎赴任后,就发送文书禁止盐商买卖解池盐,文书的规定违背实情不恰当,延州的刘廷伟不遵从他的规定。梁鼎上奏请求运送咸阳仓的粮食来充实边塞,粮食已经陈腐霉烂,梁鼎就送给百姓,等到秋收后更换新粮,朝廷听到后阻止这件事,很多人

7、上表章秘密陈述梁鼎扰民,梁鼎开始的计划多数败坏,于是命令林特专程和梁鼎等人一起商议此举是否可行,于是依旧通盐商。梁鼎因起先倡议改变原有办法,朝廷下诏免去梁鼎度支使职务,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遭遇母亲丧事,起用恢复原职。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梁鼎体貌魁伟,坦荡崇尚气节,有正气,为官严厉,名气很大。喜欢学习,擅长篆、籀书体。曾写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8(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动衬静,表现深夜的静谧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9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亦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10.(1)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2)

8、奈何取之如锱铢,用之如泥沙(3)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11.(1)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A、B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B项,“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地形。D项,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中,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2)答案: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分)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

9、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对故事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所起的作用。(3)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2分)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2分)机智勇敢,视死如归。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2分)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必须结合文本中“我”对王老蔫的看法以

10、及对他自身的描写来概括。(4)(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2分)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2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2分)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2分)(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2分)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2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

11、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2分)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构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结合文本从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分析时,说理要明确,要用文本内容进行佐证。12.C 解析:A.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B.聚讼纷纭:许多人在一起对某一问题议论纷纷,不能决定哪种意见是正确的。D.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13.B 解析:A项,主宾搭配不当,“博客”不能成为“博客名人”;C项,“坐

12、满了很多同学和老师来听讲”句式杂糅,应为“坐满了很多来听讲的同学和老师”;D项,不合逻辑,“社会问题”包括“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两者不能并列。14.A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应着眼于整段话,把握上下句间的联系。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前后的语句,由横线前的语句,可确定紧承其后,由横线后的语句,可确定在其前,由上述两点即可确定答案。15.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16. 画面内容:

13、画面的左边,一位衣着时尚的女子,正紧搂大树,准备与自然合影。右边的时髦男子一边举着相机为她拍照,一边兴高采烈地赞叹道:“景色美极啦!”在他们的脚下,是随意丢弃的垃圾和被踩得乱七八糟的草地。主旨:批判了那些打着欣赏美的旗号,破坏美、践踏美的行为。(或“讽刺了那些打着欣赏美的旗号,破坏美,践踏美的旅游者。”)17.本题为材料作文,写作前要仔细阅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确定立意的基础。材料中写到虽然潘先生有着违章停车的行为,但交警考虑到潘先生在照顾住院孩子的现实情况,选择了人性化执法,没有给潘先生开罚单,反而祝愿潘先生的孩子早日康复,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法律法规和人之常情之间关系的思考。根据材料可确立以下立

14、意:(1)法律法规虽然不可侵犯,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当的进行变通才能体现执法者的智慧,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2)法律法规不可因特殊情况而被亵渎,法律法规用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如果因为个人的特殊情况就可以随意违背,则失去了设立法律法规的本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文章要紧扣选择的立意,但作文时要注意:如果写成议论文,则要紧扣材料内涵,深入思考,正确认识,有理有据,层层论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保证议论文论证严密;如果写成记叙文,则要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叙写自己或他人与材料中获得的主旨一致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保证记叙文要情真意切。写作时要尽量做到文体鲜明,主题突出,言辞优美,思想深刻。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