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37718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一、导入了解基本知识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序也作“叙”或称“引”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有助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古代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

2、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 ,晚年又号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著作有六一诗话、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3、。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4、。 二 学习新课,朗读课文,读准音:1给下面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李存勖( ) 其矢( ) 皆自于人欤( ) 伶官( ) 盛以锦囊( ) 誓天断发( ) 抑本其成败之迹( ) 四应( ) 遗恨也( ) 智勇多困于所溺( )泣下沾襟( )有的放矢()仇雠()已灭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一二段注释: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第

5、三、四段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5.举天下豪杰,举:全、所有的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检测自学环节的“理、原、赐、恨、乃、负、抑、本、迹、系”9个实词的含义。理: 原: 赐: 恨: 乃: 负: 抑: 本: 迹: 系 积累掌握“人事、所以、从事、贼、意气、及其、组”等词的古今异义。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行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6、(古义:名词,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古义:叛军;今义:小偷)其意气之盛(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及其衰也(古义:及,等到;其,它;今义: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组)系粱父子以组(古,绳索,今,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6、文言句式(A)判断句梁,吾仇也。(“也”表叛断) 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B)被动句为天下笑。(介词“为”表被动) 而智勇多困于溺。(介词“于”表被动)(C)省略句(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省略主语和宾语)(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指先王)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和宾语)(

7、D)倒装句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锦囊盛”)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所溺困”)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7、翻译全文,重点翻译:(1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

8、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f,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

9、。“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五、检测环节1、熟读文本,合作互译全文。2、背诵文章1、2段。3、新课程作业。宜春中学语文学科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2 编写:朱 宇 学生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3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一、合作探究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

10、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明确:,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4、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

11、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 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5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本文

12、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6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

13、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

1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