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第三讲第八章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334937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56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第三讲第八章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第三讲第八章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第三讲第八章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第三讲第八章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第三讲第八章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第三讲第八章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知识}第三讲第八章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汽车防抱制动系统 (简称ABS:Anti-Lock Brake System) 用来在汽车制动过程中,防止车轮完全抱死,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缩短制动距离的一种完全装置。 雨雪路面和高速弯道行驶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后,容易发生汽车侧滑、方向失控滑出车道和无法避开障碍物。必须防止车轮制动时抱死 。,第四讲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系统的功用: (1)提高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 (2)保证制动过程中的转向操纵能力; (3)保证制动效能(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ABS系统的作用原理: 制动过程使滑移率保持在一定的数值,充分利用制动过程中的路面附

2、着力系数,避免车轮制动时抱死带来的危险工况。一种主动的汽车安全技术。,第四讲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的发展历史: (1)最先用于火车(1908),二战末用于飞机,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载货汽车; (2) 20世纪70、8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了ABS系统技术的成熟,第八章 AB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 8.1.1 汽车制动时车轮的滑移(滑转)率 8.1.2 路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8.1.3 附着力系数 8.1.4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1 汽车制动时车轮的滑移(滑转)率

3、 汽车的两种纵向运动形式: 滑动和滚动 制动中可能出现的轮胎相对路面的两种滑动形式:滑移和滑转,评价滑移用滑移率(SY),评价滑转用滑转率(SZ) 。,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1 汽车制动时车轮的滑移(滑转)率 车轮在路面纯滚动: 车轮半径(r),车轮滚动角速度(),车轮中心的纵向速度(v0) 滑移: 车身动而车轮不转 。 滑转:车身(即车轮中心)不动而车轮照转,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2 路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路面制动力:使汽车减速和制动。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和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 制动器制动力: 附着力:路面制动力是滑动摩擦的约束反力。不超过

4、附着力。,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2 路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路面制动力:使汽车减速和制动。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和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 制动器制动力: 附着力:路面制动力是滑动摩擦的约束反力。不超过附着力。,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3 附着力系数 纵向附着力系数 侧向附着力系数 峰值附着力系数(p) 滑动附着力系数(s):滑转率为100%时的附着力系数。,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3 附着力系数 附着力系数 侧向力系数 峰值附着力系数(p) 滑动附着力系数(s):滑转率为100%时的附着力系数。,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3

5、 附着力系数 (1) 滑转率低,则侧向系数越大,轮胎保持方向、防止侧滑的能力越大。 (2)一味增加制动力导致抱死车轮(滑移率100%),侧向力系数低,同时路面附着力系数也不是最大 (3)使滑移率保持在1520%,附着力系数和侧向力系数都可达到理想值。,8.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4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 (1)理想的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 前后轮同时抱死的条件:前后制动力之和等于附着力,并且前后制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 (2)实际的前后制动力分配等于常数: 曲线 (3)同步附着力系数:I曲线与曲线交点处的附着力系数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调节前后制动力,使之瞬时接近I曲线,8.

6、1 ABS技术的理论基础,8.1.4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 (1)理想的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 前后轮同时抱死的条件:前后制动力之和等于附着力,并且前后制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 (2)实际的前后制动力分配等于常数: 曲线 (3)同步附着力系数:I曲线与曲线交点处的附着力系数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调节前后制动力,使之瞬时接近I曲线,8.2 ABS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8.2.1 技术要求 (1)汽车转向能力和行驶稳定性必须得到保证 (2)左右车轮的附着力系数不等的时候,无法避免的转向反应尽可能小 (3)适应整个汽车速度范围内调节 (4)有效利用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优先考虑转向能力 (5)

7、能快速适应路面传递能力的变化 (6)在波状路面上给以任意强的制动,汽车要能完全被控制住 (7)要能识别覆水路面,并正确作出反应 (8)调节装置只能附加在常规的制动装置上,故障时常规的制动装置仍然可以起作用 (9)调解装置在所有路面上用所容许的轮胎,上述要求都应该能得到满足,8.2 ABS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6.2.2 质量准则 (1)良好的车转向能力 (2)良好的行驶稳定性 (3)高的附着力系数利用率 (4)舒适性良好 (5)可靠性要高,8.2 ABS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8.2.3 评价指标 (1)良好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2)制动时车轮不抱死 (3)附着力系数利用率(75%) (4)对道

8、路条件突变的适应性 (5)产生故障(主要是电器故障)ABS可迅速终止工作,8.3 ABS的基本结构,6.3.1系统基本组成 电子控制单元:根据各车轮输入的车轮转速信号,对车轮运动状态判断,形成相应的控制指令给压力调节装置. 制动压力调节装置:调解各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由调压电磁阀总成、电动泵和储液器组成。 车轮转速传感器:霍尔式车速传感器 ABS系统还有赖于制动主缸和制动助力器等传统的制动装置协同工作。,8.3 ABS的基本结构,制动主缸的结构:,8.3 ABS的基本结构,制动主缸的结构:,8.3 ABS的基本结构,6.3.2 基本工作过程 (1)常规制动阶段,8.3 ABS的基本结构,(2)

9、制动压力保持阶段,8.3 ABS的基本结构,6.3.2 基本工作过程 (3)制动压力减少阶段,8.3 ABS的基本结构,6.3.2 基本工作过程 (4)制动压力增加阶段,8.3 ABS的基本结构,6.3.3 控制通道 单个车轮独立控制(轮控):每个车轮充分利用附着力系数,单个车轮的制动效果最佳,但是综合各个车轮的总体控制效果不好,特别是分离附着力系数路面上左右轮的制动力不同,容易导致附加的侧偏力矩,影响操纵稳定性。适用于承载轴和驱动轴。轿车的前轴和中重型货车的后轴 不同轴多轮(一同控制)控制和同轴多轮(轴控)控制:有两种控制原则,高选原则和低选原则。高选原则有制动距离短,附着力系数利用充分,但

10、在分离附着力系数路面有侧滑和操纵稳定性问题,适用轿车前轮。低选原则制动距离加长,高附着力系数的一侧没有充分利用,但制动稳定可靠。适用于轿车后轮。,8.3 ABS的基本结构,6.3.3 控制通道 有单通道、双通道、三通道和四通道,8.3 ABS的基本结构,6.3.3 控制通道 双通道,8.3 ABS的基本结构,6.3.3 控制通道 三通道,8.3 ABS的基本结构,6.3.3 控制通道 四通道,8.4 ABS的控制方法,简单的逻辑门限控制方法(只看车轮减速度) 结合减速度和滑移率的逻辑门限控制(常用的) 最优控制 模糊控制 预测控制技术 学习控制技术 基于滑移率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 基于制动功率

11、耗散控制,8.4 ABS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是当今的研究重点 (1)某些控制参数(如适时车速)是采用估计的办法,控制精度受影响。要解决特殊条件识别,以及快速、多变路况的下实施控制的适应性等问题 (2)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以及其技术支撑(车辆信息高速处理能力) (3)全电控制替代液压和气动,结构简单、反应灵活和可靠,8.4 ABS的控制方法,值得注意的问题: (1)车速超过一定数值以后ABS才起作用,低速下仍然会抱死 (2)制动过程中只有当被控制车轮趋于抱死,ABS (3)所有ABS系统都有自诊断系统,8.5 ABS的主要部件的结构原理,8.5.1 车轮转速传感器和 加速度传感器,8.5 ABS的主要部件的结构原理,8.5.2 电子控制单元,8.5 ABS的主要部件的结构原理,8.5.3 制动压力调节装置 (1)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的组成: 电动泵:1418MPa 蓄能器: 电磁阀:,8.5 ABS的主要部件的结构原理,8.5.3 制动压力调节装置,8.5 ABS的主要部件的结构原理,8.5.3 制动压力调节装置 (2)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的工作原理: 可变容积式和循环式,可变容积式,可变容积式,可变容积式,可变容积式,循环式,循环式,循环式,循环式,8.6 典型ABS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