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0292332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第一章:心理学与生活(非重点但有些容要注意)1.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研究关于个体行为及心智的过程,目标在于描述发生的事情、解释发生的事情、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控制发生的事情。2.什么让心理学与众不同:心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一组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3.心理学的历史根基:重要事件、流派发展(重点在结构主义机能主义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16版P8l 结构主义产生于特和铁钦纳的工作,它强调由基本感觉构成的心理和行为的结构。德国心理学家惠特尔曼的格式塔心理学是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方法:省法。l

2、 机能主义是由詹姆斯和杜威发展出来的,强调行为的目的。与结构主义相反,没有将意识简化为元素、容和结构,而认为意识是流动的,心理的特征是与环境持续进行相互的作用。因此,重要的是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容。尽管存在差异,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见解依然为当代心理学的繁荣发展共同创造了环境。心理学家们现在同时探索行为的结构与机能。因此可以说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根基。l 心里动力学观点认为行为是由本能力量、在冲突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驱使的。这种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从先天的本能和生物驱动力中产生的,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行为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当

3、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而驱力降低时,机体就停止反应。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紧感。l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条件决定的。约翰 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在于寻找“控制不同物种可观察行为的规律”。行为主义对后世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严格的实验和仔细定义的变量的强调,影响了大多数领域。尽管行为主义者开展的许多基础实验主要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但行为主义的原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问题,如教育儿童、矫正行为障碍和创建理想化社会。l 人本主义观点强调个体做出理性抉择的在能力。认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生物,本性善良且具有选择能力。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潜能得到不断发展。此外,人

4、本主义者相信只有整合关于个体心理、身体、行为的相关知识,同时主义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随便看看就好)1. P 19 验证的背景、客观性的保障(涉及到科学的方法、观察者偏见、标准化、操作性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等)心理学研究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步骤(通常是依次发生的):1. 观察、信念、信息及一般知识使一个人萌生出一个新想法,或者对某种现象有了不同的思路。2. 产生新的假设。3. 基于科学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4.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5. 报告(公开)研究发现。6. 考虑开放的问题。7. 对开放的问题进行再研究。观察者偏见:指由于观察者个

5、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看见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为了使观察者偏见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赖于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标准化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测验或实验条件的所有特征应充分标准化,以便所有研究的参与者经历完全一样的实验情景。标准化意味着以同样的方式来提出问题,以事先建立的规则来量化反应。观察本身也必须标准化:科学家必须解决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将他们的理论转化为含义前后一致的概念。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的策略我们称为操作化。操作性定义是以测量概念或决定它是否存在的特定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从而在实验使含义标准化(例如,“挫

6、折感”的抽象定义为“当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所产生的情绪感觉或反应。”根据这一定义很难从科研中找到相应的测试容,因为它不具体。如果研究人员把它规定为在某一具体情景中,如幼儿正在玩一个他十分喜爱的玩具的过程中,突然告诉他不能玩,或禁止继续玩,此时,幼儿的反应就是挫折感的反应。这样,一个抽象性定义就转变成了操作性定义)。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都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变量:是实验中任何在数量和性质中变化的因素。自变量是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它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这一关系的结果就是因变量,它是实验者所测量的东西。如果实验者对于原因和结果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因变量的值就取决于自变量的值。实验法:当试图对因

7、果关系进行正确的阐述时,为了克服因果关系中的模糊性,研究者运用实验法:他们操纵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它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确定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备选解释:当心理学家检验一个假设时,他们经常在头脑中对为什么自变量的变化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影响因变量有一个解释。为了使这一假设得到最强而有力的支持,心理学家必须对可能存在的备选解释非常敏感。其他可以导致同样结果的解释越多,初始假设的可信度就越低。混淆变量:当并非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景中的一些因素确实影响了参与者的行为,并混淆了数据解释时,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期望效应:研究者或观察者以“微妙”的方式向

8、参与者传达他所期望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发期望的反应时,无意的期望效应便发生了。安慰剂效应:指没有施加任何一种实验操作,但参加试验的参与者却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在心理学的研究情景中,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如何应对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是受到以产生该反应的特定介入或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便发生了。控制程序:实验设计中,为了能够消除预期到的可能出现的混淆,而采取的策略。它是一系列试图使所有的变量与条件(除了那些与被验证的假设相关的)保持恒定的方法。双盲控制和安慰剂控制就是其中一种。双盲控制: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通过保证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些参与者受到了何种处理来消除偏见。安慰剂控制:为了解释安

9、慰剂效应,研究者通常引入一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实验条件。安慰剂控制属于控制的一般畴,以使实验者确保他们正在进行的比较是恰当的。被试间设计:一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被试设计:利用每一个参与者作为他自己的控制组。相关法:当研究的问题中涉及一些变量是心理学家不易操作或不合乎道德原则的时候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将要研究的两个变量定义为操作变量之后,计算数值上的相关系数。2. P 22 安慰剂效应:由于课本版本的不同已经整理在上条重点中。3. P 27 心理测验,信度和效度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

10、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信度是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靠性是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效度是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准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的心理质量或品质。说白了,信度是测的“准不准”(包括数值和单位),效度是测的“是不是”。第三章:不考第四章:感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以反应身体外经验的过程。1. P 74 心理物理学(反应偏差和信号检测论不考,其他都要看)心理物理学:研究物理刺激与其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之间的关系。开创者是古斯塔夫

11、 费希纳,他提出了心理物理学这一概念,以及测量物理刺激强度(以物理单位测量)和感觉体验大小(以心理单位测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费希纳的测量方法对所有刺激都是一样的:研究者确定阈限并建立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心理物理量表。绝对阈限:产生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研究者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是:要求清醒的观察者完成一些察觉任务,比如在黑暗的房间里观察昏暗的灯光,或者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听轻柔的声音。每一次测试时刺激的强度都不同,而且每一个测试中观察者都要回答他们是否意识到刺激。因为刺激不能突然在某一强度下变得在所有次数中都能被清楚地察觉到,所以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

12、觉信号的刺激水平。心理测量函数:表示为在每一种刺激强度(横坐标)下刺激被察觉到的百分数(纵坐标)的曲线。(如下图)感觉适应:指感觉系统对持续的刺激输入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2. P 76 差别阈限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JND)即能被识别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恩斯特 韦伯开辟了对JND的研究,并发现了韦伯定律:刺激之间的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即I/I=K。韦伯发现,对于每一种刺激,这个比率K都是特定的,K被称为韦伯常数。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感受到差异的刺激值。3. P 81 颜色视觉对颜色的生动经验依赖于客体反射到感受器上的光线。当你的大脑对光源中的编码信

13、息进行加工时,便产生了颜色知觉。波长:我们所看见的光只是电磁波谱中一个很小的围。颜色三维度:色调表示对光颜色的定性体验;饱和度描述的是颜色感觉的纯度和鲜艳度;明度是对光的强度的描述。互补色:色环上直接相互对应的两种波长。一对互补色混合后会产生白光的感觉。三种视觉理论:1. 三色说/三原色理论:由托马斯 爵士提出。假定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的光波,按照混色的原则获得不同的色觉经验。缺陷:不能够解释红绿色盲,他们将光谱的短波部分看成蓝色,长波部分看成黄色,因而没有红绿经验。按照三色理论,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由于三色理论假定黄色是由红、绿混合而成的,因此,

14、缺乏感红和感绿细胞的病人,不应该具有黄色的经验。这与实际的色觉经验不符。2. 相对过程论/拮抗加工理论:由埃瓦尔德 海林提出。认为色觉现象不应该从混色的观点去解释,应该进一步从补色的现象去探讨。认为网膜上有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一种感受亮度,一种感受红绿二色,一种感受黄蓝二色。例如,注视蓝色一段时间,再注视黄色,会觉得黄色比平时更黄。按照相对过程论的解释,是由于延长注视蓝色的时间,使黄蓝系统中的蓝色分子消耗殆尽,因而在注视黄色时,黄蓝系统中的黄色分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色盲是由于缺少一种或两种锥体细胞的缘故。 3. 二阶段色觉理论:第一个阶段,由三种分别对不同波长敏感的锥体细胞,感受各种色光的

15、刺激,引起兴奋;第二阶段,由各种色光产生相混合或相补的作用从而形成颜色感觉。在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4. P 88 声音的心理维度音高/响度/音色:即频率/振幅/复杂声波成分。听觉的生理基础: 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耳蜗中的液体使基底膜以波浪的方式运动,空气波变成波浪波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神经冲动通过被称为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音高知觉理论: 1.地点说:建立在“当声波经过耳时基底膜随之运动”这一事实上。认为音高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特定位置。 2.频率说:认为一个100Hz的声音将在基底膜产生每秒100次振动,而基底膜的振动将引起同样频率的神经放电,神经放电频率就是音高的神经编码。齐射原理帮助其解释了声音在1000Hz以上时的情况:一些神经元可以通过联合的活动形式(齐射)在刺激音高为2000Hz、3000Hz甚至更高频率时放电。声音定位:确定听觉事件的空间来源的能力。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评估到达每只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