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阅读四.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90047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周阅读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每周阅读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每周阅读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周阅读四.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周阅读四诗歌鉴赏阅读,学习鉴赏方法1选自唐诗鉴赏辞典别 薛 华王 勃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 俱是梦中人。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历代诗歌中不计其数。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诗概)。别薛华则堪称是一首含意隽永,别具一格,意境新颖的送别诗。首联即切题。“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又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

2、写照,语意双关。颔联和颈联俱是工稳而妥贴的对子。近体诗到初唐“四杰”手中,已日臻成熟,从此诗亦可略窥一斑。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诗中“千”字极言其长,并非实指。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王勃早年因“戏为檄英王鸡文”,竟触怒了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此诗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时年仅二十出头,仕途的坎坷,对于王勃这样一个少年即负盛名,素有抱负,却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来说,其感慨之深,内心之苦,是可以想见的。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恶

3、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写到这儿,作者仍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既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

4、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份量。袁枚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随园诗话)此话说得不确的地方是,情和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就“言情难”而言,把这段话用在王勃这首诗中倒是十分妥贴的。由于此诗讲究匠心经营,反复咏叹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丝丝入扣,字字切题,又一气流转,缀成浑然一体,确是感人至深。据作者重别薛华一诗来看,两人之间确有非同一般的深情厚意。而此时王勃正当落魄失意之际,不平则鸣,因此,面对挚友,他以肺腑相倾。写法上,诗不着意写惜别

5、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抒发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这种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诗中所蕴含的深邃而绵邈的情韵,堪称自出机杼。这首诗与作者的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虽题材同为送别,而风格情调迥异,前后判若两人。这是由于作者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未能摆脱个人的哀伤情绪所致。 (施绍文)2学习笔记典范白 云 泉白 居 易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淡泊如云本诗笔调清新,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的表现出诗人胸怀淡泊,渴望摆脱人世的情感。危坐白云山,看云卷云疏.看泉水淙淙流过.一切都是那么悠闲.没有拘束这便是作者心绪的倒影.“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

6、人间!”劝勉之活如刚劲的琵琶声.诗人心底飞出:世间烦恼,琐事本已很多,为什么还要“奔冲”下去,平添“波浪”呢。“非淡泊无从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诗人淡漠了功名利碌,看穿了世态炎凉,独自凭栏,深吟着。读白云泉此诗如同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高出世尘间的感觉。诗人文似无心描写号称“吴中第一小”的白云泉的秀丽旖旎,而是将它人格化。“云自无心少自闲”。云在随心舒卷,无牵无挂;水在任意奔泻,无拘无束。尤其是两个“自”字,将云与水的闲情拟化得淋漓尽致。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寓意于景,表现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如同与泉水窃语,又像反躬自问。自诗人被贬之后,政治抱负渐淡,独善其身

7、的思想逐渐加深,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波,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以风格朴素,将诗人对尘世是非的淡泊及对恬闲自得的生活的向往映然纸上。3诗歌简评春怨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评析】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边关)会见丈夫的,黄莺啼叫声惊醒了好梦,这才是“打起”的最终目的,哀怨之情由此可见。这首诗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通篇只叙一事,句句相承,环环相扣。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望月怀远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8、。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评析】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

9、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评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起句点明送别之地,次句点明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一“望”字将长安与蜀川连接起来,然而视线被“风烟”阻隔,由此微露伤别之意。三、四句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诗歌鉴赏练习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

10、: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什么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答: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 美文品读(一)高考优秀作文赏读独上高楼2004高考重庆满分作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一、李白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

11、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二、苏东坡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

12、污水。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三、辛弃疾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

13、月。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阅卷老师评点本文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象。文章选取文学历上三位成功名人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文章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

14、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最后画龙点睛,真是文采斐然。另外,文章所引“香车宝马香满路”应为“宝马雕车香满路”。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

15、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