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 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1一、现代文阅读学校:姓名:班级:第 I 卷(选择题)考号: 亦大幅提升。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 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
2、孔子说“杀身 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 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 什么?
3、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 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 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 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 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 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
4、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 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 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 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 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 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
5、。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 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 心的人本主义。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 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 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 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
6、”,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 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节选自哲学入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 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 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 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 发展上影响巨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7、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 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 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 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 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
8、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 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 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 的使命去完善德行。(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音 约翰贝里(郭为、赵剑桥译)不知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还是生计的必需,小个子提琴手鲁道夫总是独自驾小船在纳维亚漫游,在那些小 小的海港城市里举办个人音乐会。有一年,鲁道夫跨海到了冰岛,沿着嶙峋的海岸,在一个个
9、小城镇里做巡 回演出。这是一块威严、冷峻的土地,可是这里的人民却从不忘却好客的规矩。鲁道夫的听众并不太多,就 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不动声色。从古时候起,这里的人们就把精力统统用在辛辛苦苦 的劳作上了。有时当地学校的教师把他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理应知道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等的名字。 人们往往呆坐在那里,瞧着这位小个子琴师闹腾一番,最后表情庄严地返回家中。不过他们是付钱的。一次,鲁道夫又驾起他的小船,从一个小城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去。忽然东北方的天空变得昏暗吓人,一 场暴风雨就要降临冰岛。这时他正绕着一个荒凉的海岬航行。他打开地图,发现最近的港口也要半天的航程 才能到达。他开始忧心
10、忡忡起来,但忽然发现离岸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个小石岛,岛上有座灯塔。他吃力 地把船靠上小岛。灯塔下面是峭壁,岩石中开辟了一段台阶,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边上面的灯塔。在飞渡的 乱云的背景下,有一个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顶上。“欢迎您!”声音在峭壁间轰鸣着,给像要把小岛席卷而去的波涛增加了声势。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小岛的唯一的主人带着来客顺着螺旋型的楼梯爬上灯塔的三层,然后就忙着去做应付暴风雨的准备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灯塔。灯塔终年光华不灭,雄视着整个这一片海域,一丝不苟地 向过往这片海域的船只传递着庄严的、无声的信息。守灯人是个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须垂在胸前。他的行动迟缓,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独
11、小的天地 里,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他不大讲话,与其他那些构成他生活内容的因素海洋、暴风相比,他平和的内心却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对照。简单的晚餐之后,两人对坐着,各自想着对方的存在灯塔在头顶上熠熠闪光,咆哮的风浪一下一下重重 地撞击着灯塔的墙壁。老人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着什么,一双劳动的大手放在张开的两腿上。鲁道夫觉得,守灯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击着灯塔的惊涛骇浪,但他对这太熟悉了,好像 什么也没发生。尽管老人表面上对客人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已经把鲁道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他的世界的一 部分。鲁道夫慢慢从老人嘴里得知了一点点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这座灯塔上出生,当时他的父亲也是 守灯
12、人。教他读圣经的母亲是他所认识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读圣经,再没有其他书可看。当音乐家 的鲁道夫也没多少时间读书,但他毕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弯下腰,从琴盒里取出他那把心爱的提琴。“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问。 起初鲁道夫以为主人在开玩笑,但看到对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乐器的好奇,而只有对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内的整个人的兴趣。在平时,鲁道夫决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现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测,而自己 太渺小,能力太有限。“我用它来音乐。”他结结巴巴地低声说。 “音乐?”老人缓缓地说,“噢,听说过,可是没见过。” “音乐不是看的,是
13、听的。”“啊,对了。”老人同意道,话音里不无谦卑。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 处。老人的灰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价值。风雨,灯塔和老人突然使鲁道夫兴奋起来,使他内心充满了怜爱之情,赋与他一个比他自身大无穷倍的 广阔空间。他想为老人创造出一个烈火与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扬起琴弓,在涛声的伴奏下,演奏起来 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间等于创造那个烈火与繁星的世界的数日;腾腾喷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缓 缓注入心域的万物之泉;惊雷的呐喊,软风的抚慰;情感搏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类崇高精神光辉 下的灿烂谐音
14、鲁道夫从未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从未得到过这般不同凡响的伴奏。海浪和暴风用巨大的手 指敲击着塔楼,熠熠的灯塔自信地持续着一明一暗的循环。最后一声音响消失了,鲁道夫把头垂在胸前,大 口地喘着气。大海在小岛周围翻腾着,咆哮着,像鼎沸的人声,在给他喝彩。老人自始至终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宽大、粗糙的手放在大腿上,低着头,使劲地听着。曲终许久, 他依然静静地坐着。然后他仰起脸,平静地、显得很有鉴赏力地抬起手,点点头。“对,一点不假。”他说道。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描写了鲁道夫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为后文鲁道夫得遇守灯老人做了铺垫。 B小说中描写的冰岛小城镇里的听众并
15、不倾心音乐,这与下文鲁道夫偶遇知音形成对比。 C守灯老人对鲁道夫的乐器没有表现出丝毫好奇之心,这是他长期守望灯塔以致麻木。 D小说以“知音”为标题,意蕴丰厚;以鲁道夫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而真实。5文中守灯老人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小说的结尾老人说“对,一点不假”,这与前文老人对这段乐曲的全然不知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 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 及之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 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摧萼辈,不以臣等言 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 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惧、元正及给事中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