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88086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疆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疆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24分)一 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饿殍(pio) 朔(s)漠 逡巡(qn) 弃甲曳兵(y) B.中绳(zhng) 句读(du) 阜(f)盛 瓮牖绳枢(yu) C.吮(yn) 血 氓隶(mng) 庠序(yng) 抛头露面(l)D.供养(gng) 经传(zhun) 歆(xn)享 贻笑大方(y)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殊俗 叩关 不测之渊 蚕从鱼凫B.迁徙 窈陷 揣揣不安 防微杜渐

2、C.崛起 暮砧 追亡逐北 要言不烦D.谪戍 孝悌 锲而不舍 人才汇萃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众嬷嬷引着(林黛玉),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B、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返回渔港的路程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鲭鲨向他飞速游来,他知道那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鲨鱼。C、鲁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了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在拿我们家开玩笑么?”D、少不更事的我们往往异常勇敢,自以为只要敢拼就能实现梦想,听不进别人的任何忠告,常在现实的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

3、句是(3分)()A“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我们既要重视对引进人才的使用,也要切实提高原有科技骨干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钻研业务的积极性。B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说学习,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觉刻苦的程度。C今年下半年,教育部将发布高考改革实施意见,这一改革措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又存在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

4、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_。A. 90后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B.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C.“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D.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2分)A、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为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B、贾谊

5、,西汉洛阳人,文学家,世称贾长沙。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辞赋吊屈原赋最有名。C、韩愈,字退之,河阳人,韩氏郡望为昌黎,每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苏轼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D、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核心是“施仁政”,在人性问题上,针对荀子的“性恶论”而提出“性善论”。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9题。(每小题2分,共6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

6、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

7、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

8、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

9、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7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诗经的时代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

10、行不容易建立起来。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2分,共6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

11、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0、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

12、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走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合理措施和正确态度。第二卷(非选择题,共76分

13、)四、(23分)13、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4、名句默写(6分)(1)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 , 。(2)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 。(3)劝学一文 , 是作者在一系列设喻后总结的学习的重要意义。1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共6分,第一题2分,第二题4分)送柴侍御 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下面对

14、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第一句“沅水”与“通波”蝉联而下,绘出江河相连之景。一个“接”字,更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B严诗第四句一个“尽”字写出了诗人长久独立江边,寒鸦飞尽,还不愿离之态。C王诗后两句描写青山明月,严诗后两句则描写寒鸦江水,两位作者都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情感。D王诗和严诗,从体材上说都是七言绝句,从题材上论都是送别之作。(2)两首诗歌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海岸侵蚀是由于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后退和海滩下蚀的地质现象,导致海岸侵蚀的原因虽然有很多,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