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知识分享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0286078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PPT 页数:296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296页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296页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296页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296页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2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知识分享(2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本章讨论反应速率理论及一些特殊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速率理论主要包括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单分子反应理论,可应用于基元反应速率常数的 理论计算。,基元反应速率常数 k i 的组合 总包反应的 k; 反应速率常数的准确理论预示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相对活跃的研究领域。,11.1 气相反应的硬球碰撞理论,一、理论假设 硬球碰撞理论建立于 1920 年左右,用于计算基元双分子气相反应的速率常数。 硬球碰撞理论用到以下几个假设: 1)分子为硬球; 2)分子 A 和分子 B 必须碰撞才能发生反应;,3)(不是所有碰撞都发生反应)只有当沿碰撞分子中心联线方向的相对平动

2、能超过某一阈能 Ec 时,才能发生反应; 4)反应过程中分子速率维持 Maxwell-Boltzmann 平衡分布。,二、双分子的互碰频率,首先假设 A、B 混合气中只有某一个 A1 分子以平均速率 uA 运动,而其他所有的(A 和 B)分子都是静止的,则此 A1 分子与 B 分子的碰撞频率为:,混合气 A、B 分子间的碰撞频率,严格的推导比较复杂,在此只介绍简单处理方法,但结果同样正确。,ZAB = uA (rA+ rB)2(NB/V ) = uA dAB2 (NB/V ) (1),单位时间 A1 扫过的碰撞体积; NB/V 单位体积 B 分子数; dAB 有效碰撞直径(俗称,并不严格,因为

3、不一定发生反应)。,其中: uA (rA+ rB)2,实际上,B 分子并非静止不动,所以要用 A 相对于 B 的相对平均速率 uAB 来代替上式中的 uA; 显然,A、B 碰撞时,矢量 uA、uB 之间的夹角可以从 0 180,并且各向几率均等。如图:,ZAB = uA dAB2 (NB/V ) (1),代入 (1) 式:,ZAB = uA dAB2 (NB/V ) (1),则单位体积内所有运动着的 A 分子与 B 分子的碰撞频率为:,由分子运动论得:,若体系中只有一种 A 分子,则单位体积内某一 A i 分子与其它 A j ( j i ) 分子的碰撞频率:,单位体积内所有 A 分子间的碰撞频

4、率即为:,常温常压下,ZAB 1035 m3s1,若每次碰撞均为可发生反应:A + B P 的有效碰撞,则单位体积内 A 分子的消耗速率即为 A、B 分子的碰撞频率:,这样的 k 计算值通常远远大于实验值,可见并非每次碰撞都发生反应,ZAB 中仅一小部分是有效碰撞;令 q 为有效碰撞分数,则:,A + B P,三、硬球碰撞模型,1. 硬球分子 A、B 的总能量(动能)、相对运动能:,总动能 也可分解为两分子体系的质心运动能 g 和两个分子间的相对运动能 r 之和:,mA + mB :质心质量 ug :质心速率 ur :A、B 分子相对速率 = mAmB / (mA+mB) :A、B 分子折合质

5、量,显然,质心整体运动能 g 对两个分子的碰撞反应没有贡献; 而相对平动能 r 则能衡量两个分子接近时的相互作用能的大小。,2. 碰撞参数与反应截面: 考虑相对动能 r 时,可设 A 分子以相对于 B 的速度 ur向相对静止的 B 分子的运动。如图:,相对速度 ur 与碰撞时的连心线 AB 的夹角为 ,通过 B 球中心作 ur 的平行线,两者 相距为 b,可以用 b 的大小表示两个分子可达到的接近程度。,碰撞参数:b = dABSin (0 90) 当 A 分子与 B 分子 正碰时, = 0,b = 0 侧碰时,0 90,b = dAB Sin 没碰时,b dAB,碰撞截面:c = bmax2

6、 = dAB2 即球心落在此截面内的 A 分子都可与 B 分子相碰。 分子相碰时,其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方向上的分量(对反应有用)为:,r = (urCos)2 = ur2 (1Sin2 ) = r (1 b2/ dAB2 ) 并非每次碰撞都有效,只有 r 超过某一值 c 时,才能发生有效碰撞,此 c 值称为化学反应的临界能或阈能。,即:有效碰撞的必要条件: r (1 b2 / dAB2 ) c 或: b2 dAB2 ( 1 c / r ) br2 br 为有效反应碰撞参数的最大值。,r = r (1b2/dAB2 ),当碰撞参数: b br 时,为有效碰撞。 因此,可定义 反应截面: r br

7、2 = dAB2 (1 c / r ) = dAB2 1 2c /( ur2 ),b2 dAB2 ( 1 c / r ) br2,由上式: 当 r c 时,r = 0; 当 r c 时,r 随 r 的增加而增加。,r br2 = dAB2 (1 c / r ) = dAB2 1 2c /( ur2 ),四、由微观粒子反应计算反应速率常数,设 A、B 为两束相互垂直的交叉粒子(原子、分子)流,并设在交叉区域内只能发生单次碰撞(由于单位体积中粒子数很少)。,A分子束的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的粒子数):,当 A 通过交叉区域 ( x 0 ) 时,与(相对静止的)B 粒子碰撞,IA 下降,即: d

8、 IA(x) = IA(x) ( NB / V ) d x,IA 在 x 处的下降量正比于 A 束的强度 IA(x)、B 粒子的浓度 ( NB /V ) 及 A 通过交叉区域的距离 d x 。, d IA(x) = IA(x) ( NB / V ) d x,比较等式右侧各项,显然比例常数 具有面积的量纲 有碰撞截面特性。, d IA(x) = IA(x) ( NB / V ) d x,事实上,可以想象只有有效碰撞(b 小, 小,使 A 反弹)才能使 A 束强度 IA下降,即: d IA(x) = rIA(x) ( NB /V ) d x (1),又:d IA(x) = d ur (NA/V )

9、 = ur d (NA/V ) = (dx /d t ) d (NA/V ) 代入 (1) 式:, d IA(x) = rIA(x) ( NB /V ) d x (1), d ( NA/ V ) /d t = r IA(x) ( NB/ V ) = r ur ( NA/ V ) ( NB/ V ) 即微观反应速率常数: k (ur) = urr (ur) (2), (dx /d t ) d (NA/V ) = rIA(x) ( NB /V ) d x,NA/ V 、 NB/ V :浓度单位为 m 3 ; r为 ur 的函数: r(ur) = dAB2 1 2 c /( ur2 ),k (ur)

10、 = urr (ur) (2),碰撞反应的分子相对速率 ur 服从 M-B 平衡分布。分布函数:,k (ur) = urr (ur) (2),所以宏观反应速率常数:,将 (2)、(3) 式代入上式:,k (ur) = urr (ur) (2),将硬球碰撞模型: r ( r ) = dAB2 (1 c / r ) 代入上式,得到简单碰撞理论 (SCT ) 的微观速率常数 k SCT ( T ):,在微观反应速率的两边约掉一个 L 后,右边多了 L 一次方。宏观速率常数 k SCT 为:,将微观反应浓度项 NA/ V、NB/ V 用 AL、B L 表示:,将 mol 折合质量 M = L mol

11、气体常数 R = kB L mol 临界能(阈能)Ec= cL 代入上式:,对照前述由双分子碰撞频率得到的 k:,温度 T 越高,有效碰撞分数 q 越大; 阈能 Ec 越高,有效碰撞分数 q 越小。,讨论:,对于同分子双分子反应: 2 A P,五、反应阈能 (Ec) 与活化能 Ea(T)、指前因子A( T ) 的关系,则:,注意此 k (T) 表达式与 kSCT (T) 的不同,指数项含活化能 Ea。,讨论:,1)因为 RT 2 kJ /mol (500K时) Ec( 100 kJ / mol) 所以可以认为 Ec Ea,Ec 很接近于活化能 Ea。,2)简单碰撞理论(SCT)不能给出阈能 E

12、c 的计算方法,但能给出 Arrhenius 指前因子A(T):,并且得到: A T 1/2,当 T = 800 K,T1/2 = 28.28; 当 T = 810 K,T1/2 = 28.46; A /A 0.64% 这与升温 10C 反应速率 k 成倍增长相比可忽略不计。这说明在一定的高温时,指前因子A (T) 对 T 并不敏感。 而且由于SCT 本身比较粗糙,因此 A T 1/2 这一预言关系在定量上是很粗糙的。,例:在温度 24003000K,双分子基元反应: CO + O2 CO2 + O 用粘度测量方程测得: d(O2 ) = 3.6A,d(CO) = 3.7A 计算 SCT 的

13、A (T)。 解:平均温度为 T = 2700 K,若用 2400 K、3000 K 代替 2700K,A 值只略微改变:7.6 108, 8.6 108 。,实验方法得到的 A = 3.5 106 m3mol1s1,即计算值比实验值大 230 倍。 显然,这一差别不能归咎于实验误差。,事实上,对于不少反应,计算得到的 A (T) 值远高于实验值。 因此 k (T) 表达式中,还需在指前因子 A (T) 前增加一个修正因子 P 来校正。,六、概率因子 P,概率因子也叫空间因子、方位因子等。 0 P 1,采用概率因子 P 的解释是:,1)硬球模型忽略了分子的取向,而实际碰撞分子必须正好处在发生反

14、应的合适的方位上才能反应。,例如对于基元反应: CO + O2 CO2 + O,认为如果 CO 的 C 端碰撞 O2 就发生反应; 而 CO 的 O 端碰撞 O2 则不会反应。,仅当 90, 90 时,才可能有反应。, 角:0 180 角:0 360,这还是忽略 O2 分子结构的情形。 反应分子越复杂,由于这种空间效应,相应的 P 因子越小。,PASCT 表示只有在某一分子取向的碰撞才可能反应; PASCT expEa / RT 则为进一步考虑了能量因素的情形。,2)硬球模型忽略了分子振动、转动等因素,这些因素能使大部分的碰撞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需要一定时间(而刚性球体碰撞的能量传递无需时间);

15、 这就使得相碰的分子间在其能量未来得及完全传递前就分开了,成为无效碰撞。 反应分子越大,这种影响越大,P 越小。,七、碰撞理论的意义及缺陷,意义: 1)碰撞理论对 Arrhenius 公式中的指前因子 A(T) 和指数项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所计算的速率常数值对某些简单反应与实验值相符。,2)SCT 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概念,如: 碰撞参数 b 碰撞截面 反应截面 r 反应阈能 Ec 等 在反应速率理论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1)概率因子 P:110 9,变化范围如此之大,尚未有十分恰当全面的解释,预测其大小则更加困难。 原因在于 SCT 把分子看作硬球模型的确过于简单,结果也就相当粗略了。,缺

16、陷:,2)用 SCT 计算 k 时,Ec 值还要由实验活化能 Ea 求得。 因此碰撞理论还只是半经验的,这在理论上并不完善。,11.2 过渡态理论(TST),硬球碰撞理论无法给出准确的反应速率常数,精确的理论必须考虑分子间真实的作用力:包括分子的内部结构及它们的振动和转动。 1935年后,Eyring 等人在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 “过渡态理论”。,一、基本假设,1)化学反应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变成产物。作用在某一键上的力,既与分子内力(如振动运动)有关,又与分子间力有关。 不能孤立、单独地处理某一个碰撞分子,而必须设想两个碰撞分子形成一个单一的量子力学统一体,称为 “过渡态”。,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