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考语文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2020](含解析)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40283887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63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高考语文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2020](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五年高考语文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2020](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五年高考语文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2020](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五年高考语文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2020](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五年高考语文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2020](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高考语文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2020](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高考语文真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2020](含解析)(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年】一、(2020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

2、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

3、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

4、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5、B.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 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 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 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3. 根据

6、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 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 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答案】1. C 2. A 3. C【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

7、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项,

8、“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

9、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

10、自觉自愿”。故选C。二、(2020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

11、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

12、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

13、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14、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B. 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C. 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 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B. 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C. 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

15、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D. 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B. 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C. 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D. 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答案】1. B 2. C 3. D【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所谓“原物”根据第二段“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可见,是指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