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经济思想资料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0283738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经济思想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孔子的经济思想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孔子的经济思想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孔子的经济思想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孔子的经济思想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的经济思想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经济思想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孔子的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源于春秋季世,这个时期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急剧变化由封建领主制经济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转化的历史过程。所以,其经济思想具有两个时代性的特点,既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经济思想也包含有某些反映春秋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特点的新思想。 义利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孔子认为,一般人都有追求财富的强烈欲望。“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述而),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君子与小人在的一切人的求富欲望,只要他们求富有道,不违背“义”的道德规,追求财富就是合理的经济行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这是孔子的义

2、利观,也是他对获不义之财者的蔑视。 为了区分求利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孔子提出了“义”,正所谓“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在义利关系上,应当遵循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原则。孔子认为:取利必须合乎义,这是理论原则,若将这个原则付诸于社会实践,必须有一个可以依循的准则,即“礼”,所谓“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在义与礼的关系上,他把礼看作是“义”的制度化,是实现“义”的标准,将三者统一起来,总结义、利、礼三者的关系,孔子提出“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的观点(左传成公二年),孔子的义利观是他旧的传统思想在经济思想中的集中反映。 物质生产观 在生产上,孔子不提倡士人、君子直

3、接从事生产劳动,认为生产劳动是小人的事。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另一方面,孔子又极其重视发展生产,提出先富后教的富民观点。孟子继承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民如贫困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荀子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这些说法与孔子的富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实现富民的途径,孔子提出两个方面:第一是保证和鼓励直接生产者发展生产,他主“使民以时”(学而),要求统治者不滥用民力,及时保证农时的需要,不影响生产。这种主是以统治阶级为出发点的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是减轻统治阶级的剥削,采取节用薄敛等惠民措施。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4、。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反映出孔子主薄敛的态度。富民思想是孔子经济思想中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也是他的仁政思想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分配和流通观 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季氏),要求按等级地位占有土地,臣民各安其分,不相侵夺,以保证统治阶级部稳定和谐。这种分配思想并非主平均主义,但为后世儒家引伸为分配关系上的均等主。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季氏),为后世要求改变贫富悬殊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孔子对分配问题说的较多的是关于足食、租赋、济众等生活资料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他提出了“足食”(颜渊)、“所重民食丧祭”

5、的观点,认为百姓富足,乃是国家富足、政权稳定的前提。同时,孔子极力主轻赋薄敛的政策,“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西周时代的劳动地租。孔子极力倡导统治阶级要“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目的是使“近者说,远者来”(子路)。他的“济众”(雍也)思想,同样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而提出的。对于流通领域的问题,孔子说得甚少。他倾向于自由通商政策,反对鲁大夫臧文仲置六关以征税的方法,主开禁利民。 消费观 孔子节用克俭的消费思想,是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消费观。对于个人消费,孔子是等级消费论者。他认为,贫者要“贫无怨”、“贫而乐”,安贫乐贫;富者要“富而无骄”(宪问)、“富而好礼”(学而)。无论贫者与富者

6、,能够做到人人知足,上下相安。他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做到安贫乐贫。“奢则不,俭则固”(述而),孔子虽主人人从俭,但不合于礼制的奢和俭都是不对的。对于国家的财政开支,孔子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他提出“节用而爱人”,国家的财政开支如同个人消费支出一样,都要有度,即“礼”。“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国语?鲁语下)。 孔子的经济思想,历经后继者们的不断发展和改造,成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理论的重要源流,对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子的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以“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经济思想指

7、导原则下的较系统的经济理论。根据民众的实际物质需求, 而允许他们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使之获得起码的生存生活的基本保障, 甚至略富裕一些, 使之对劳动生产较感兴趣, 对生存生活抱有一定希望, 从而 使他们的劳动生产或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孔子从重人、重民的思想出发, 把政治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并已质朴地较为深刻地意识到经济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他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双方互动利益着眼, 尤其是从统 治者的长远利益设想来看待经济问题, 注重二者之间利益的相互协调, 以之为稳定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杠杆。首先是由孔子仁学的一贯思想所决定的。孔子虽重在为统治者的久安设想, 但他十分清楚“ 民为邦本” 的

8、道理。因为只有争取民众诚心归附, 并使之生活安定, 才能保证国 家安定、社会和谐与发展。其次, 因为民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而且还是统治者赖以生存的基础。如失去民众及其赋税供给, 任何统治者都将不复存在。先富后教首先要使作为国家基础的民众解决生存生活问题, 在生活相对稳定富裕后, 再进行必要的教化。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所谓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由此王充等人认为孔子自相矛盾。然而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正常的情况下,

9、治国的经济之道, 首要在使百姓“ 足食” , 使百姓“ 富” 。民众在“ 足食” 达“ 富” 的前提下, 通过“ 教” , 使之对国家产生忠贞不渝的信仰和不可 动摇的决心, 争取到民心民意, 这是立国之本。“去食” 、“ 去兵”是在“必不得已” 的假定的非正常的情况下的权宜做法, 如某个统治者嘴上说得天花乱坠, 可一到生死关头, 便只顾自身, 置民众于不顾, 其下场也自然是自找灭亡。如果在特殊情况下, 食、兵皆失, “ 信” 犹独存, 即能按所言践履, 民众即使明知与其玉石皆焚, 但也心甘情愿共 赴时艰或国难。轻摇薄赋孔子从“ 富民”经济基础出发, 以“ 利民” 为指导原则, 主实行轻徭薄赋,

10、 反对暴敛重赋。这项措施似在指统治者的具体行政策略与措施, 但侧重点和利益获取上则偏重于民众一方。孔子轻摇薄赋的具体原则是,在赋税上强调“ 度于礼”,在征调摇役上强调“ 使民也义”。所谓“ 度于礼” , 即是在征收赋税的标准上, 要遵循礼制的规定。孔子认为周制之“ 彻法”为较理想的赋税率, 即取十分之一。所谓“ 使民也义” , 即是主在征调民夫为国家服摇役时, 要遵循“ 义” 的原则和礼的规定,不可任意苛调征派, 使民众的摇役负担过重, 由是而打乱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使民也义” 的摇役主, 具体表现为“ 节用而爱人” 和“ 使民以时”。崇俭默奢这从具体对象而言, 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孔子认

11、为区别奢俭的惟一标准, 就是周礼所规定的等级消费标准。在个人消费中, 如超过礼制等级规定的标准, 则为“ 奢” 若是低于等级标准, 则为“ 俭” 。从孔子一生的生活实践考察, 他一直在身体力行自己的主, 但他并 未达到其所处“ 等级” 的生活标准, 有时甚至处于“ 贫困线” 以下。孔子“ 崇俭黝奢” 主的锋芒主要是指向那些“ 不仁君子” 的统治者的。他们在政治及日常 的各方面越制违礼,分工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又是促进生产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强有力杠杆。分工论具有政治和经济的两个偏重点:一是着重从经济意义上探讨分工对生产力发展、财富创造及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一是 着重从政治上

12、, 将分工与具体的阶段关系联系起来, 说明不同劳动形式及不同职业的优劣贵贱与特点。孔子的社会分工论, 受其政治思想的影响, 着眼点放在政治重心上, 以政治标准进行社会分工。孔子对工种进行谋道与谋食的划分。“ 谋道”类主要包括已在其位的各级统治者及“ 学道”待仕者。“ 谋食”类包括各种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及部分从事间接生产的 人, 也即是农、工、商。孔子的社会分工论侧重的是脑力与体力的分工问题。均贫富“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孔子“ 均贫富”思想在历史上曾产生极大影响, 但此并非孔子原意, 而是后人依据当时历史条件及政治斗争的藉要而赋予的新义, 因

13、此, 我认为孔子绝无削富以济贫者之意愿。孔子“ 均贫富” 的主, 实质是指在统治阶级的等级制部, 同一等级成员之间财富分配关系, 使同一等级之间尽可能彼此接近均同, 避免 造成过分悬殊, 防止统治阶级部因此而导致产生矛盾。“所以, 绝不可理解为孔子已充分认识财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分配不均之弊害, 主在全国各阶级之间进行财富平均分配 。综上所述, 可见孔子的经济思想已基本形成一定系统, 并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 对当今的经济建设仍不乏启迪作用。孔子的经济思想是由仁政、德治,为国以礼以民“民为邦本”引发出来,具有多种经济思想的意识成份,而封建主义经济思想却居于主导地位。在治国

14、理财方面,孔子也提出一些重要措施,构成他经济思想的重要容。孔子在到卫国的途中,回答冉求向治国设想时说,庶、富、教。庶:表示人口众多,这在当时标志着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得以生养休息、安居乐业。富:让百姓富裕起来。只有百姓都富裕起来,社会秩序才能平静安定,国家才能强盛。教:对民众进行教育。在富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亦即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在这一点上,孔子远高过其他贤哲。 孔子庶、富、教的经济思想是辩证统一的,而食兵民的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点。粮食是首要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兵民不可一日无粮,无粮则无法生存,国家就会灭亡。军队和军备,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巩固的根本保证,是人民生命财产得以

15、安全的保证;若无强大的军队和充足的军备,国难保全、民难安生。民为邦本、国不能取信于民,则会不攻自破。总之,孔子将发展生产使民富裕,加强军备,提高民众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食为基础、兵为柱石、民为根本, 这就是孔子经济思想的先进而深刻之处。论语中的孔子经济思想与近代研究 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而又影响最大的学派,孔子作为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经济思想在我国近代讨论颇多。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论语等儒家代表作品的研究分析,对孔子的经济思想中的重要观点进行了阐述,旨在比较完整的掌握孔子的经济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与探索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当研究儒家经济思想时,首先应该了解孔子的经济思想并且应该认识其中的经济思想,这样对于研究儒家在孔子之后的历代名人的经济思想是有迹可循的。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总结前人对此的观点意见,从而从多方面深刻认识孔子的经济思想。因此本文主要就是收集并整理了部分解放前的学者对于孔子经济思想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辩证分析了这些前人研究所处的背景以及对于我们的启发,为今后研究儒家经济思想做出了准备。近代关于儒家经济思想的研究文章颇多,这是因为西方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