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自然、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 苏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82446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悟自然、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感悟自然、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感悟自然、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悟自然、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 苏教版.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悟自然、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 感悟自然、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赤壁赋一、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

2、,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二、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

3、,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

4、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3)介绍赋的有关知识。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注音1、壬戌( rnx )10、酾酒( sh )2、桂棹( zho )11、横槊( shu )3、余音袅袅( nio )12、渔樵( qio )4、幽壑( h )13、扁舟( pi

5、n )5、嫠妇( l )14、匏樽( po ) 6、愀然( qio )15、蜉蝣( fyu )7、山川相缪( lio )16、无尽藏( zng )8、舳舻千里( zhl )17、狼籍 ( j )9、旌旗( jng )18、枕藉 ( ji )四、找出文中的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5、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五、指出文句的修辞手法: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见义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对偶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六、句子的句式和词语的活

6、用现象: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6、正襟危坐。(使动用法)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9、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七、文本研习:1、第一节:作者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秋江上“举酒属客”。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二、三节:“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7、之无穷”的感慨。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3、四节: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变者”观之还是自“不变者”观之。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明确:A、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B、感情变化过

8、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 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5、鉴赏特点:(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

9、)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

10、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始得西山宴游记1. 作者简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

11、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

12、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2. 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画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13、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3. 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4、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始指异之: 称奇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余自为像人: 成为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3)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谪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4. 问题探讨(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