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282326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论文(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理论文(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理论文(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理论文(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理论文(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论文(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论文(通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地理论文篇一: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假如没有秦岭) 从1908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一淮河地理分界线,到2009年在江苏淮安建成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百年中秦岭一淮河被人们一再关注、议论和认识。且让我们用逆向思维探究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假如没有秦岭? 假如没有秦岭,南北方地理分界会在哪里?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环境又会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先来了解一下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的确丰富且重要。秦岭一淮河是我国一月份OoC等温线;日均温lOcC积温45

2、00。C等值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水稻主产区与小麦主产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此外还有大家不怎么关注的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为1的等值线也与秦岭一淮河吻合得相当好。 一月份是我国大陆气温最低的月份

3、。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南国却是一派“草长莺飞,绿意盎然”。我国南方与北方存在较大温差,除了因南北纬度跨度大,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较大差异拉大了太阳辐射的差异外,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北方地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之影响大,加剧了冬季的严寒。而南方地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加之诸多山脉的阻挡削弱作用,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自然小于北方地区。秦岭横亘在黄土高原的南缘,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既阻挡了北方频频南下的猎猎寒风,也截住了南下的滚滚黄尘。受益的自然是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和四川盆地,那里在冬日不用担心寒潮的侵袭和风沙的肆虐。 可以大胆地这样推测,假如没有秦岭,干百万年来黄

4、土将会不断填充四川盆地,也许会出现一个“四川高原”,长江的中下游也许会被称作“黄江”。更重要的是秦岭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抑制了冬季低温带(一月平均气温OcC以下)向南方低纬度推进,它让我国东部冬季的低温带偏北方。秦岭的作用更表现在对南下冬季风的阻挡和削弱,抑制低温带南移的作用更为明显。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东部一月份的OcC等温线将南移。 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半年的锋面雨。夏季风由南而北推进,雨带随之由南向北移动。总的来讲,南方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较长;北方夏季风来得晚去得早,雨季较短。秦岭作为横亘在中国中部海拔3000多米,宽数十至二三百公里,绵延1600公里的巨大山脉,对夏季风的阻挡削

5、弱作用不言而喻。秦岭对夏季风的抑制,让东部的多雨带(年降水量800mm)位置偏南。但是,秦岭山地地形的抬升又会在山南迎风坡形成较充沛的地形雨。这却让东部的多雨带更容易出现在较高纬度的北方地区。那么,秦岭到底让我国夏季的多雨带偏南还是偏北?理由和前面一样,影响我国东部气候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因此在夏季秦岭的角色主要还是担当了抑制湿润夏季风北上的巨大屏障。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东部800mm的年等降水量线将会向北方推进。那样至少可以想象渭河是何等丰富的径流,黄河下游也许就不会有过断流的痛楚,“八百里秦川”将是“鱼米之乡”,黄土高原上飞扬的黄尘也会收敛些。还有,西安至咸阳一带农村的“倒人字形”房顶屋檐

6、也许会改成江南的“人字形”房顶屋檐了,也许该消失的还有那句有点苦涩的,在关中流传久远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综上分析,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一月份OcC等温线将南移,而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将北推。那么,假如没有秦岭我国南方的分界线将是南移还是北推?其实不必自寻烦恼,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肯定存在,但断然不是一条单薄的线,更不是一条可以画在地图上清晰可见的明确界线。假如没有秦岭,南方与北方的分界依然在现在的秦岭一淮河“一带”,这个分界应当是个过渡带。这是因为首先秦岭的位置刚好在我国南北方自然带的边缘地带;其次秦岭是沿纬线分布的山脉;再者,秦岭拥有足够高的海拔高度。满足了这三个先天性条件,秦岭对陆地

7、自然带由南而北的演变更替自然起到了加速作用,于是临界现象在此得以发生。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同时拥有秦岭上述三个特征的山脉还就只此一座。临近的大巴山具备了高海拔纬向分布,但位置偏南不在自然带边缘,自然无缘成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 至于迟迟未说到的淮河,既无屏障可言,又无地形变化之态,只是纬度位置距秦岭相近,且流向自西向东,也就成为秦岭这个南北分界的自然延伸。更是因为晏子春秋中一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让淮河成为人们心中南北方分界的一条界河。也正因为此,在一片口水仗中,江苏淮安古淮河上的南北分界标志最终宣告竣工。这恐怕误解了南北分界。其实淮河两岸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区别,只有

8、远离淮河南北两岸数百公里之外才能看到一些差异,如武汉与郑州,扬州与徐州?这就是本文不以“假如没有淮河?”为题的原因。 最后,再作一次假设。假如没有秦岭,在中国古老的中部大地上将会出现比京杭大运河早一千年的“渭水一汉水运河”,也许就在大禹时代,或是武王时代,再者秦皇时期? 还有,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一月份的OoC等温线将会北移。我国亚热带将会向暖温带推进,秦岭山地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系统将发生调整和变化。其实,南北方的分界已然在悄悄的变化了。这,可不是“假如”。 篇二 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

9、荒漠化的土地1。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

10、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2。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这些县(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

11、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达80 560平方千米;其次是新疆,沙化总面积为30471平方千米;陕北地区沙化21686平方千米;甘肃沙化面积10736平方千米;宁夏沙化面积10215平方千米;青海沙化面积亦达到4400多平方千米。在上述沙化土地中, 正在沙漠化的土地

12、约67000平方千米,强烈沙漠化的土地约60000平方千米,严重沙漠化的土地约35000平方千米。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锡林郭勒及察哈尔草原,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4,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据统计,陕西土地荒漠化率为15.96,甘肃为50.62,宁夏为75.98,青海为33.06,新疆为86.07,内蒙古为59.275(P153)。情况相当严重。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

13、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者占石漠化面积的38.9。有不少旱地还潜伏着石漠化的危机6。广西石漠化的情况更为严重, 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37.87(P336)。 除沙漠化和石漠化外,水土流失等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也相当普遍。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千米,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

14、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和陆大道等的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9年西北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6.22万平方千米,西南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5.99万平方千米,这还没有包括西藏的水土流失面积,如果加上西藏,数字就更大了。在西部各省区中,宁夏的水土流失率达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1至3倍。由于水土流失,地力不断下降,不少原本适宜农牧的地方也出现了荒漠化的倾向。 二、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历史过程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并非一朝一夕之故。无论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还是西南地区的石

15、漠化现象,都是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换言之,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据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位于西部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已经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则是在第四纪以来逐渐形成的8。尽管这些沙漠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但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 翻开丰富的历史典籍,我们在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已可看到“流沙”的记载。不过,那时的“流沙”只有三处:一处是指敦煌以西的沙漠,即今新疆境内白龙堆沙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处是居延海一带的流沙,即今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和

16、腾格里沙漠。还有一处是指阴山以北的沙漠,史书上称之为“大漠”或“大幕”。敦煌以西的沙漠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当年张骞凿空、班超通西域、赵充国在西域屯田皆经过其地,故文献中对这一沙漠记载较多。高僧传载法显赴印度时,“发自长安,西渡流沙”。所谓“西渡流沙”就是向西穿过白龙堆的沙漠。居延是汉代重要的屯田区域,故居延以东以北的流沙多见于汉代史籍。汉书卷二八地理志载,弱水“余波入至流沙”。后汉书卷一一三解释说,居延又称“居延海”,是古代的流沙之地。至于阴山之北的流沙,则往往与匈奴相连。说文解字说:“漠,北方流沙也。”后汉书卷二三载:“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晋书卷九七载:“匈奴地南接燕赵,北暨沙漠”。当时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毛乌素沙地并没有明确记载,说明那时毛乌素沙地明沙很少,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