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71955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 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

2、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

3、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是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

4、”、“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C.中国是所有

5、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中国所表现出来

6、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B.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C.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D.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2)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老 人 崔立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年轻人走过去时

7、,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越走越近,很快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

8、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慢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身边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

9、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演员,表演得很到位。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

10、怀疑她是假的老人,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评论,只是原生态地播出了。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9日,第

11、11版,有删节)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中的很多语句看似平淡,内涵却很丰富。如“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暗示女人没有匆匆忙忙走过老人身边。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老人“缓慢地前行”、“踉跄地顺势往前仰”、“缓缓地转过身”、系围巾“围得很艰难”等动作,表现了扮演老人的演员演技的高超。C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年轻人、女孩与女人的做法形成了对比,再如,电视台两个节目的内容也形成了对比。D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是电视台的节目策划,是小说出人意料之处,但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12、。5小说第段中三次写到“冷”,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5分)6小说结尾“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的安排是否必要?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6分)2、 古诗文阅读(47分)(1) 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

13、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自劝学)7、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 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B. 假舆马者 假:借助,利用C. 而绝江河 绝:断绝 D. 锲而不舍 锲:雕刻8、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

14、一项是( )(3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劝学”的“劝”为“鼓励”的意思,这个字统辖全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运用了五个比喻来论证,前两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后三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改变自己。 C第三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作者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D第四

15、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其中前面六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中间两个比喻论证要坚持不懈,后面两个比喻论证要专心致志。10、翻译句子(8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2)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翌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郊,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徙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暬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