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271815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教案1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

2、、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

3、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

4、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

5、首位。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6、。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

7、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篇二: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 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

8、,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

9、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 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

10、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教学方式 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构思 第 一 课 时 (一)内容呈现 1导语:(略)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4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

11、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 第 二 课 时 (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

12、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五)链接生活。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

13、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 用幻灯片的方式把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

14、欲。特别是问题“7”,用了一个“不用着急”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显而易见了。 专家点评 生1:我们小组回答第3小题: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师:大家有没有异议。 生2:没有。 生3:我们小组回答第1题: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生4:好懂些。 (学生笑) 一个“好懂些”将学生理解“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教师引的结果。 专家点评 师:为什么

15、要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 师:说得好。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师:大家大声地把中心论点朗读一遍。 (学生读) 教师点拨恰到好处。 专家点评 生5:第4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生6:我们小组回答第2小题:文章一开头就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生7:还有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那你也来个举例论证吧。 生7:第二段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接着又举了“万钟”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怎样用的? 生7:在第二部分中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师: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