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271714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链》教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项链》教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项链》教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项链》教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项链》教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链》教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链》教案(通用)(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项链教案篇一:项链优秀 项链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4、提高口头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以及评板、辩论的能力。 重点:人物形象、主题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

2、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际,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全称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出身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由母亲培养起对文学的爱好。著名作家福楼拜是其成名的得力导师。 1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部任小职员。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

3、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人称他为“短篇小说大师”、“短篇之王”。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以羊脂球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尚的。以项链勋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

4、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采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莫泊桑的长篇、中篇小说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推崇。鲁迅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教师板书课、作者并释题: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诵读、思考: 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 2、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体现“以项链为线索”)。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

5、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3、理清小说结构(图表法、括号法,结构法、线索法等均可) 方案一:结构法。方案二:线索法。 借项链(136)丢项链(3764)赔项链(6582)识项链(83100) 注意:两种方案中“赔项链”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点学生诵读序幕部分(16),思考: 1、玛蒂尔德为何“痛苦”、“苦恼”、“伤心”?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第1、2段,第3段开头两句,第6段开头第1句。2、对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美丽动人,但出身低微,无钱无地位,与友交往,自惭形秽。 3、找

6、出玛蒂尔德七种“梦想”的内容,并一言以概之。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笑听客人密谈。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4、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

7、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二)分角色朗读736段(陈述、路瓦栽、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各1人,共4人),思考: 1、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

8、矛盾。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己。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2、第33、36段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其见到自己中意的项链的激动,以及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将其爱慕虚荣的心理刻画得非常充分。 (四)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

9、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10、 玛蒂尔德性格还有她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

11、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在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与快乐。丢失项链这一遭遇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

12、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2、重新评价。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 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老师总结:我们应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为了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奋斗的女性。在这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

13、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也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的很可爱的女性形象。可见,第三种评价是合理的。 五、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兼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

14、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辩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己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

15、铺垫和巧妙的暗示: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篇二: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 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 、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学习重点:探究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品味重点段落,赏析文中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 阅读课文、注释、阅读提示,使学生了解莫泊桑的生平简历。 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2、研读人物描写,概括玛蒂尔徳的形象。 3、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他们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和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麦琪的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