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0260148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市2019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2019年市语文中考倍受教师、考生、家长及社会关注,因为本次中考是全市使用部编版教材以来的首次中考,会考什么、怎么考,会有哪些新的变化都希望通过本次中考找到答案。今年中考语文的试题特点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中考复习乃至日常教学的重要参照。本次中考的试卷结构维持不变,依旧是以往中考的“一版四块”结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在试卷整体求稳的情况下,今年中考卷又结合部编版教材的特点呈现很多微妙变化。本次质量分析主要根据采集的相关数据对本年中考语文试题及考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总结成功经验,找出使用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

2、题,指导我市初中语文教学,提升教学水平。【总体情况】本次有效答卷59011份,全卷满分120分,平均分75.52,标准差为19.53,众数为84,难度系为0.6293。得分情况:最高117分,最低0.5分,优秀率11.7%,及格率65.1%,低分率8.3%。相较往年中考,今年在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几个关键指标上有所下滑,因此我们更要对本次中考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具体数据参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具体分析】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共5小题,每小题2分,均为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容为字音字形、词语使用、语病分析、语段排序和语句衔接,

3、共10分,平均分为6.65。 下表是选择题第1小题的情况:选项人数比例%600.10A3829864.90B645810.94C931215.78D48788.27这道题属于语音、语汇题型,正确率是64.90%,考查的都是教材“读读写写”中的重点词语,作为最基础的一道题,这样的得分率并不如人意,说明教师还是要进一步抓好学生的基础,并对生活中容易犯错的字音字形重点突破。下表是选择题第2小题的情况:选项人数比例%730.12A646810.96B41967.11C3269955.41D1557026.38这道题考查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得分率55.41%。考查的也是课本中出现过的重点

4、词语,该题的得分率不算高。目标选项中的“浮光掠影”容易让学生望文生义而犯错,说明教师要在教学中重点关注这些易错词语,落实好“双基”。下表是选择题第3小题的情况:选项人数比例%680.12A29885.06B19803.36C1686828.58D3709962.87这道题是语病题,得分率是62.87%,分别考查了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和成分残缺几种病句类型。有相当多的考生选择了C,说明他们对成分残缺,尤其是主语残缺类型的病句掌握情况不好,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下表是选择题第4小题的情况:选项人数比例%620.11A12042.04B33545.68C678711.50D4760080.66第4小题是

5、语段排序题,得分率80.66%,是所有选择题当中得分最高的一道,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语序题得分一般偏低,但是今年这道题得分较高,证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下表是选择题第5小题的情况:选项人数比例%490.08A16482.79B3824664.81C792413.43D1114018.88第5小题是考查语句的衔接,该题得分率不高,只有64.81%,从题中的语句容及是否得体这个角度是比较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该题的不理想说明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需要加强。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一) 比较阅读两首同名古诗春尽,共4分(6、7两题)。该题考查了两首同名古诗的比较阅读,

6、是本次中考的突出变化之一。之前十几年的中考一直考查的是一首古诗或词的阅读,而本次却令大多数人意外地考查了两首古诗比较阅读,确实给考生造成了较大困扰,该题的平均分较低,只有1.67分,得分率为41.75%。两首春尽均选自课外,从容理解和艺术赏析角度考查。第6题选择对该诗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通过对两首的了解,很容易体会出甲乙两诗中都流露出伤春之意,但是说两诗都有家国之悲就很牵强了。所以第6题的正确选项为A。第7题是选择对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通过对选项的分析,A选项中“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悲凉情绪,很明显是错误的,但该题得分率只有26.95%,说明大多数考生在做题中不仔

7、细,审题不认真。(二)阅读文言文季布,共12分(8-11题)。第8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该题平均分只有1.06,得分率53.18%。但是这题的目标选项中“上默然惭”中,很明显应在主语的“上”后面节奏停顿,或者可以根据“默然”对这个短语的理解“沉默的样子”也很容易找出正确选项,但是有近一半的学生选错,说明他们对划分节奏的基本原则及短语知识还需加强。第9题,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每空1分,共3分。该题考点分布均匀,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和运用,平均分为2.10。该题立足基础,源自课,都是课本注解里出现过的,考查了“是”“贤”“恐”三个加点词的解释,“是”,解释为“这”,考生多解释为 “于是“;“

8、贤”解释为“品德高尚,贤能”,考生多解释为“贤人”和“贤者”;“恐”解释为“担心,害怕”,考生多解释为“恐惧”。第10题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每句2分,共4分,该题难度适中,但大部分考生漏译或错译关键词语“面”“去”“谀”“以”等,还有一些考生翻译发语词“夫”为“大夫”“夫人”,导致该题平均分仅1.84,得分率为46.00%,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将翻译过来的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11题概括选文所写的两

9、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共3分,题目本身难度不大,得分点较多,但学生因审题不清,概括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值与采分点的分布,平均分为1.56。从答题情况看,部分考生不能正确把握文章大意扣住要点作答,而且缺少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和对潜在信息的分析能力,考生在答题时应结合上下文通读课文,多选角度,抓住关键点来概括,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并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概括回答。(三)古诗文积累(8分)。该题难度适中,均为新课标要求的必背诗文,题型为上下句填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大部分考生能写出,但一部分同学诗句填写不准确或者书写错误,例如将 “徒”写成“徙”,“浙”写成“渐”,“历历”写成“沥沥”,“婵”写

10、成“蝉” ,导致严重失分,该题平均分仅5.76。古诗文积累要注意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诗文的积累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更要在积累感悟中运用,感悟准确,默写才能准,考生可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教学建议:1.教授古诗文时,应知人论世,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写作背景等等,关注蕴含深厚文化的元素。2.立足课本,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的归纳积累和迁移拓展,让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由课拓展迁移到课外,有机识记,牢固掌握。3.三年书写要常抓不懈,不但要规书写,还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力争字字落实。4.背诵、默写要落到实处,做到篇篇、句句、字字过关,对难字、生僻字、容易搞混的同音形近字要特别讲解,做到有效

11、记忆。5.要教给同学做选择题的方法:反复读题,弄懂题意,关注细节,选择法和排除法双管齐下。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马,17分(13-16题)。马是吴伯箫先生以“马”为线索回忆家乡童年生活的叙事性散文。本文创作时间较早,为1934年,文章的语言习惯和现在有较大的区别,给考生形成一定阅读障碍,而且选文篇幅2200字左右,超出往年中考同类型阅读文章300字以上,给考生的心理造成较大压力。因此考生得分情况并不理想,该题平均分8.01,得分率47.12%。第13题是图表填空题,考查考生是否能正确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做出准确概括。该题难度不大,平均分为3.63,得分率73.00%,说明大多数考

12、生能在考题的提示语的帮助下准确概括文章容。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答题中或概括顺序颠倒,或忽视文章的关键词“马”,或表达有误,词不达意等,造成一定失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但能很好的梳理概括文章容,还能模仿提示语的短语结构,工整而有文采,显示较高的语文素养。第14题要求考生以端阳访友,骑马赏景为例分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该题总分4分,平均分2.33,答题并不理想。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问题是:1.基本概念不清,把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概念混淆。2.一部分考生能明确表达方式的概念却对该表达方式的作用认识不到位。3.理解和语言表述有困难,词不达意。学生答题好的现象有:部分学生

13、抓取关键语句很准确,也有不少学生答题规,思维缜密。第15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语言是如何做到节奏明快与典雅的”,该题4分,平均分1.13,得分率仅有28.25%。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问题是:1.审题不清,或概念不清,相当多考生把本题要求分析语言特色的题与分析修辞手法类型的考题混淆,很多考生回答排比手法的运用、比喻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节奏明快、典雅。还有一部分考生把文章的推进节奏与语言节奏混为一谈,把文章中反复出现时间转移的词语当作语言节奏明快的证据。2.相当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作答,完全答非所问。第16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分析文章与灯笼主旨的相似之处,这道题的答题情况极不理想,平均分0

14、.92分,得分率仅为23.00%,满分率也仅为0.07%。学生暴露的突出问题是:1.概念混淆,把“感情基调”与“思想感情”混淆,至少有70%的考生在答感情基调时答成了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2.对灯笼课文遗忘,完全不知该答什么。3.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不懂结合时代背景,只能感受到较浅层的“思乡”“怀念童年”之类的情感,不能结合创作时间1934年的抗日背景,很难体会到文章后半部分中的“家国情怀”。教学建议:1.教师要真正立足教材,尽快抓住部编版教材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很多考生对本次中考考题出现“水土不服”的反应,将很多概念混淆,可能就是很多教师依然按照老教材老方式去教,如能踏

15、踏实实立足教材,问题定能大大缓解。本阅读中的考题,其实在部编版教材中都有过极为类似的练习:如社戏课后的思考探究题一,就与第13题极为类似;在回忆我的母亲的“思考探究”中就有分析表达方式作用的练习题;在背影列夫托尔斯泰回等课文的“思考探究”中就有对“节奏明快”“典雅”等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的探究;在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任务一”中就有对几首诗的感情基调的探究等等。所以只要立根于教材,真正吃透教材远比盲目的刷题要有效果得多。2.加大阅读量,立足教材上,而不局限于教材。大量的高质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有更广泛的经典阅读,让学生能阅读更大时间跨度、更大空间跨度的文学经典作品。3.加强审题的训练,指导孩子不盲目答题。(2) 阅读谈语言,13分(17-20题)。 谈语言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创作的议论文,该题平均分4.85,得分率37.31%。第17题是要求考生概括作者的两个观点,该题满分4分,平均分1.2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