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上传人:che****29 文档编号:140246157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导语】高三会教给我们奋斗,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一年血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自己身上蕴藏的能量。所以高三注定是精彩的一页,下面范文网站就为大家分享了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篇一】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三、一词多义1、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2、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3、从: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4、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5、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6、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不拘于时(介词,被)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7、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

3、词,反诘语气)8、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四、词类活用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五、古今异义的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4、:不一定;今义:不需要)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六、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七、难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不知道文

5、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篇二】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2、栉:木梳。3、角:较量,竞比。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6、皂隶:衙门中的差役。7、识(zh):记着。二、通假字1、倾城盍户(通”

6、合”,全)2、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三、一词多义1、以:独以近城故(因为)竞以新艳相角(用)2、去: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动词,距离)他日去官(动词,离开)3、之: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远而望之(代词,代这种情形)乌纱之横(助词,的)四、词类活用1、妆、服:莫不靓妆丽服(名作动,戴着妆饰,穿着衣服)2、栉:栉比如鳞(名作状,像梳齿一样)3、丘:檀板丘积(名作状,像山丘一样)4、云:樽罍云泻(名作状,像云一样)5、状:无得而状(名作动,形容,描述)6、下: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7、觞:最可觞(shng)客(名作动,劝人饮酒)8、吏:吏吴两载(名作动,作官)五

7、、句式1、置酒(于)交衢间(省略句)2、已而明月浮(于)空(省略句)3、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介词结构后置)4、有不听曲(于)此石上者(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主谓倒装)六、难句翻译1、衣冠士女,下迨(di)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译:上至官绅淑媛,下至下层百姓,没有谁不佩戴着美丽的妆饰,穿着华美的衣服,游客们席地而坐,在去虎丘的大道上摆上酒筵。2、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译:不久明亮的月亮在空中升起,山石反射光如同白练,一切粗俗的歌声,都停下来,悄无声息。3、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

8、寻作。译: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原因,想要在堂中供奉韦苏州、白乐天等人,但不久我的病发作了。4、山川兴废,信有时哉!译:山川的兴盛衰废,确实是时运啊!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译: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太严重了。【篇三】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

9、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

10、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