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学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0244815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秋季学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秋季学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秋季学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年秋季学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年秋季学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秋季学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秋季学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9 页 东北师范大学 2014年秋季学期 学前教育评价期末考核答案 一、 名词解释 (每题5 分,共20 分) 1形成性评价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 称为“ 过程中的评价 ”。 2CIPP 模式 是指为判定决策所做出的描述、获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 程。又称决策类型评价模式。 3专家会议法是指为判定决策所做出的描述、获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 程。又称决策类型评价模式。 4强度 指达到指标体系项目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优劣程度。 二、 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评价中评价者容易产生哪些心理现象? 答: (1)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角色心

2、理、心理定势、新奇感、时尚效 应; (2)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参照效应、 理想效应、先后效应、“ 趋中”趋势、成见效应;(3)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 象:类群效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本位心理、模式效应。 2指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1) 在某一方面反映目标的本质属性;(2)是行为化了的目标;(3) 通过实际观察和测定,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3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交流 功能。 第 2 页 共 9 页 4教育评价信息汇总的条件是什么? 答:教育评价信息的汇总是把按指标体系末级指标逐项赋值得到的信息进

3、 行综合。 5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 (1)直接可测性原则;(2)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3) 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原则;( 4) 指标的可比性原则;(5)简易性原则。 三、 论述题 (每题 15 分,共 30) 1试分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特点及局限性。 答:1相对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或以评价对象一般水平为标 准的评价。2绝对评价是指依据某种需要或要求设定客观标准的评价。3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的评价。局限 性: (1)评价人员不能预先了解学前教育方案的预期目标,只对实际的学前 教育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价。 (2)

4、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试举例描述对一个幼儿园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一般程序。 1.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 让幼儿感知、体验情景中的思想、 情感, 获得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帮助幼儿将获得的情感体验加以内化,引导他们 自觉地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目的。2. 教学程序(1)情景感知幼儿的情感是随着情景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让孩子 置身于浓浓的富有情感的情景中,才能使孩子的情感掀起波动。这一环节旨在 向幼儿呈现具体事件,提供富有情感色彩的感知信息,或夸张表现,或浓缩再 现,使幼儿的感官兴奋,情感迅速聚集、定向,投向特定的情景之中,充分感 知“ 物化” 了的人

5、或事件,从而自发地、 直接地、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幼 儿虽然在早期的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生活体验,但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可遇可见 第 3 页 共 9 页 的环境信息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往往熟视无睹,通过有意识地向幼儿呈现有关 情景, 可以使幼儿熟视无睹的事件成为“ 有关刺激 ”, 进入幼儿感知、 关注的 范围之中,以达到加深体验理解,不断内化、迁移的目的。(2)体验理解在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主动体验、用心灵体验的方式达到理 解。这里的理解有着与认知理解不同的含义, 主要是达到在情感层面上的沟通、 认同、共鸣式的理解,理解也是一种再体验。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适时地提出 一些能引起幼儿思

6、考或幼儿在看法上不致的问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 儿积极思维,相互交流,使之产生共鸣。例如,假设性问题“ 假如你是大班的哥 哥姐姐” ,描述 性问题 “ 小猫、小狗是怎样玩玩具的” ,说明性问题 “ 为什么 要样 样东西都爱吃 ”等等。 (3)内化迁移(强化巩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 要任务是通过再创设各种情景及条件,使幼儿把获得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情境 范围、不同的对象中不断地扩散、泛化、内化、迁移。内化迁移并非一两次就 能实现,它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为了使幼儿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有效地得到迁 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提供的情景应更接近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或者就 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而非假想

7、或模拟情境,让幼儿在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 情况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或行为,通过实际训练,强化巩固良好的行 为规范,使之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3. 教学策略(1)提 供多种类型的情景感知形式A. 现实性情景感知在幼儿周围的环境中,有许多 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信息,都可作为幼儿感知的对象与内容。教师应该根据教育 的目标、教材的主题,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引导幼儿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 以及人物的行为态度进行实景观察、实物观察和实情观察:可带领幼儿观看周 围的环境中哪些地方不安全, 市场上哪些食品不能吃;也可引导幼儿观察父母、 教师或伙伴履行生活卫生行为的方法、过程及结果。例如:在讲保护

8、牙齿知识 第 4 页 共 9 页 之前,可以在吃完午饭后,建议幼儿张嘴照镜子,或相互观看,使他们看到口 腔里牙缝中留着不少的残渣,再让他们观察教师或个别幼儿漱口的动作及实 效,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愿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录像等辅助性手 段让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事物直接感知, 积累感性经验。B. 模拟性 情景感知模拟性情景感知,即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有意识、有 计划地创设一些有趣有益的特定的教育情境。如由一个问题、一段轶事、一张 照片、一幅漫画或一本图书等构成“ 问题情境 ” ,或由木偶表演、故事表演、情 境表演等构成 “ 表演情境 ” ,供幼儿感知观察, 使他们的感官

9、能充分作用于环境中 诸多的教育因素,从而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教师为强化某一方面的教育需要, 可反复呈现,让幼儿多次感知同一情境。( 2)采取多种体验理解的方式A. 情 绪沟通式理解这种方式主要是疏通情感信息传递的渠道,将教师所传达的情感 信息与幼儿的情绪建立联系, 通过扩散效应,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绪氛围, 使幼儿以与教材内容同质的情绪反应参加到活动中来。例如讲 述故事 “ 杜鹃鸟 ” , 教师通过语言、表情,传递一种悲伤的情感信息,使之逐渐扩散,渐渐吸引儿 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表现,使其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都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气 氛之中,表现出较为合拍的情绪反应。B. 情感认同式理解在沟通条件下

10、,丰 富情感体验,促使幼儿对已接受的信息主动加工处理,同化原有的情感认知图 式。幼 儿的情感体验还处于直觉性和形象性为主的阶段,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 是儿童情感动机的来源。因此,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形象刺激,比如运 用艺术的综合效应,使幼儿目视其景,耳闻其声,心感其情,将美好的形象渗 透到幼儿个体的情感世界之中自主同化。例如,观看童话剧白雪公主时强 烈的 情感信息刺激着孩子的情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的变化而起伏,时而紧张、 焦急,时而悲伤、愤怒,时而松弛、欢乐,同时同化幼儿的善恶感、是非感, 第 5 页 共 9 页 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情感理解。C. 认知参与式理解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在形成 过程中是

11、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如果缺少了认知理解,儿童就会热衷于最感兴 趣部分而忽略对整个情境的感受,难以获得确切的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体 验。情感体验要转化为情感认识,必须通过认知的参与、调节和评价。如:知 道了父母的艰辛才会产生义务感和责任感;了解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会产 生惜物感;认识到老人、残疾人的生活不便,才会产生同情感。例如,欣赏故 事“ 流星花” 后,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丑小花会变成一朵最美的花。运用认知评价 方式参与理解,幼儿对作品所表达的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才会有更深的领 会。 D. 尝试活动式理解通过让孩子亲自做一做、玩一玩、动一动等方式,达 到情感体验理解的目的。例如,让孩子们

12、带来自己的玩具交换着玩,和哥哥姐 姐一起玩,体验、理解分享的快乐;到奶牛场亲自挤一挤奶,体验一下劳动的 艰辛;到户外感受一下冬天的寒冷,对“ 不怕冷 ” 的人产生敬意。亲自尝试往往 会在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伴随终生,不失为一种好 方法。 (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迁移A.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 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 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 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 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使用时应注意:a.教师让幼儿承担的角色必

13、须是幼 儿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情境理解力等能力去扮演的角色。b.角色扮 演效果还取决于幼儿角色技能,教师要针对技能做些教育准备。c 根据幼儿社 会发展水平与教育目标确定角色,使角色扮演更具针对性。B. 实际练习法给 幼儿提供真实的情境,不再停留于假想情境下的体验,让幼儿通过抑制各种物 欲和私欲,体验战胜自我的快乐。例如,为老人们制作贺卡,送上祝福,要克 第 6 页 共 9 页 制自己想玩的欲望并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到超市为母亲挑选一件礼物, 表达爱意,必须抑制自己想吃的欲望;给灾区儿童送玩具、图书,献上爱心, 必须克服私欲。在这种内化迁移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地有矛盾冲突。可以说,

14、没有这类心灵磨练便无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就不能真正地提高内化水平。实 际练习法使用时应注意:让幼儿明确行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练习的内容 应循序渐进,为幼儿所接受。 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练习都要激发幼儿练习 的愿望, 发挥其主动性。练习的要求应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幼儿能持 之以恒,形成习惯。配合使用多种强化手段:a.物质强化:用可吃可玩的物 品进行强化; b.社会强化:通过幼儿自我评价及来自他人的评价(包括称赞、 喝彩、鼓掌、亲吻、微笑等)进行强化;c.记号强化:用图表、星号、贴纸等标 记进行强化; d.活 动强化:为幼儿提供其喜爱的活动,如游戏、看电视等进行 强化。教师在使用强化手段时,应根

15、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作选择。一般来说, 年龄小或新入园的幼儿对教师不熟悉,参与生活活动的经验较少,也不了解各 种符号标记的价值,可多选用一些物质强化和活动强化的方式;对年龄大的幼 儿则应多选用社会强化的方式;对于个别幼儿,教师还可以留意观察他们平日 对各种强化方式的反应, 或提供多种方式让他们选择。 C. 艺术表现法艺术表 现法是孩子们对周围美好事物赞美,抒发自己感受的最好手段。它是一种扩 散性迁移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外化表现。所以教师要创造艺术表现 的机会,让孩子们敞开胸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露,如画画我心中的妈 妈,画画周围的美好事物,歌唱祖国等等。此时,从艺术技能的角度讲,孩子

16、 们的艺术表现也许并不优美,或许是稚拙的、粗糙的,但这是他们丰富的内心 世界的展现,这时,他们的心灵会又一次受到净化和启迪,不仅自我陶醉,也 感染他人。(4)注意品德要素的统一性,结构程序的交叉性体验型教学模式 第 7 页 共 9 页 是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着重归纳情感要素培养的教学特点。但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纯粹的情感体验是不存在的,必须有认知活动参与,需要意志介入, 伴随行为练习,所以教学要从儿童整体发展的观点出发,立足情感体验,兼收 并蓄,使 情感体验在与认知和意志的结合上得到升华,在与行为和意志的结合 上得到落实。本模式的结构程序体现一定的顺序性,但毕竟不同于认知活动, 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程序性,没有明确的界线,环节之中存在着一定的交叉 性和重复性。例如,幼儿在感知阶段中可能已有体验,在体验阶段中也有感知 和内化的成分,在内化迁移环节中又会有一种新的体验。所以,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灵活选用,变式应用。 4. 教学范例及评析 老爷爷的帽子 中班社会性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帮助他人。 2. 帮助幼儿获得被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