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43144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 (1).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增强,环境伦理不断扩展着道德关怀对象,从生命体到地球生态圈,再到暂无生命迹象的外太空,这本身便使环境伦理研究视域得到延伸。在荒野语境下,将地球荒野地所定

2、义的荒野概念,扩展至距离地球居住区更遥远的外太空,从而构建起“太空荒野”的概念。这种将“地球荒野观”投射至“太空荒野观”的建构,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在英语辞典中将“荒野”定义为“一片荒漠,一块孤立和未开化之地”。这一定义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英美视作标准。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的荒野法案将“荒野”定义为“荒野与那些人类影响起支配地位的地区相比,被认为是一个地球和它的生命群落不受人类约束的地区,在这里人类自身是一个不再停留的访客”。如今,词典中将“荒野”定性为未耕作的或者未开发的空间,并从地球上的土地、海洋延伸到太空。在人类对太空探索和开发

3、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太空开发的伦理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公地悲剧”可能在太空开发中重演。太空中的很多资源与地球上的“公地”资源一样,同时被多个拥有者持有对其的使用权,而对于每一个使用权利持有者而言,却没有阻止他人使用的权利。这可能会导致即使人们知道公共资源由于过度使用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但人们会抱着私心进行竞争性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资源枯竭。其二,当前,太空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领域,还是一个关于资源掌控及利益争夺的战场。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甚至垄断了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在开发太空的进程中具有优先性和主导权。但是,对于太空技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关于“先到先得”的太空开发分配方

4、式是否应该受制于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的探讨存在必要性。此外,先期太空开发者遗留下的“太空垃圾”有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增大了后期其他国家太空探索的难度。发达国家在自身发展后,可能将太空污染的不良后果均摊甚至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太空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为了对太空探索的伦理问题有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赋予太空一个道德主体的地位。太空环境是宝贵的,它为人类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空间,供人类探索开发。地球荒野和太空荒野都充满活力,会在生命的智慧中显现出来。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我们都可以用伦理道德的概念框架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间的关系存在相似性,人不仅要尊重地球环境,也要把道德关怀

5、的目标延伸到太空中不仅要利用它丰富的资源,还要保护好它自身美的存在。(摘编自吕莎环境伦理视域下的太空荒野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环境伦理研究的领域延伸到太空荒野,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关。B. 人们对荒野的认识一再变化,先是荒野地,后扩大为不受人类支配之地,甚至太空。C. 太空资源属于公地资源,拥有使用权的人多,这就会导致过度开发,最终资源枯竭。D. 太空荒野观把太空看作道德主体,从环境伦理角度提出了处理太空开发问题的方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即在“道德关怀对象”不断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太空荒野观的设

6、想。B. 文章从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太空开发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C. 文章以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的相似性为前提,论证建立太空荒野观的可能。D. 文章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开发太空行为需用伦理约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有从地球荒野观中总结出的环境伦理经验,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B. 对荒野来讲,无论它的定义如何变化,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C. 发达国家掌握着太空开发主导权,制造了太空垃圾,这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D. 开发太空要有公德心,利用丰富的太空资源时要遵守环境伦理,保护好太空环境。【答

7、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这就会导致过度开发,最终资源枯竭”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相关表述是“这可能会导致即使人们知道公共资源由于过度使用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但人们会抱着私心进行竞争性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资源枯竭”,文中强调的是“可能会”,选项错误地把可能性表述成必然性。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8、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无中生有,原文主体部分从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太空开发中遇到的伦理问题,相关表述为“在人类对太空探索和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太空开发的伦理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第二”,但文中并未没有论及两者的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

9、文逐项分析。本题A项,“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相关表述是“这种将地球荒野观投射至太空荒野观的建构,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文中用的是“或许”,选项错在以必然性代替了可能性。B项,“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文本“地球荒野和太空荒野都充满活力,会在生命的智慧中显现出来。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我们都可以用伦理道德的概念框架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间的关系存在相似性”可知人在尊重地球环境的前提下,在荒野中是有可能长期生存的。C项,“发达国家掌握着太空开发主导权,制造了太空垃圾,这不符合

10、国际太空正义规范”不合文意,根据原文制造太空垃圾属于正常现象,原文的意思是说“发达国家在自身发展后,可能将太空污染的不良后果均摊甚至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陈良飞2011年1月14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我国对航母做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尽管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人们却早已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他。早在1970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

11、工程方案。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刘华清分析到: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中国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要大搞经济建设,还需从国外进口某些重要战略物资,必将大大发展海外贸易,掩护海洋交通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都是繁重的。执行这些任务离不开去远海,要到远海作战就不能

12、违反这个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1986年11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1987年1月,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刘华清还认为,解放军搞航空母舰,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

13、威、国威。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一种威慑力量。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世纪 80 年代,要发展航母,经费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问题。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在1988年的南沙冲突发生以后,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重

14、器。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航母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2011年8月10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举行首次海试。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选自“澎湃新闻”,有删改)相关链接001A 型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

15、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展开,辽宁舰编队精彩亮相。军事专家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此次阅兵基本将我国海军的主战装备体系较完整地展现出来,人民海军正在向世界一流海军迈进。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航母论证工作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得益于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B. 刘华清认为,海军搞航母主要为解决台湾、南沙等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C. 上世纪 80 年代,航母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经费;解决经费,就扫清了航母发展障碍。D. 南沙冲突发生后,刘华清意识到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应优先发展航母。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刘华清

16、基于对航母做过的一些可行性研究,认为中国已具备把航母搞得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能力。B. 刘华清认为,发展航母符合未来战争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C. 辽宁舰编队和未来 001A 型航空母舰编队入列,表明了中国海军跨入了世界一流海军行列。D. 庆祝人民海军成立 70 周年海上阅兵活动的顺利展开,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6.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人们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刘华清的原因。【答案】4. A 5. B 6. 作为海军领导人,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汇报)。多年来,力推航母的论证、立项和批准。最终让中国海军拥有了自己的航母编队。【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