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秋声赋学案苏教版必修4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41674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秋声赋学案苏教版必修4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秋声赋学案苏教版必修4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秋声赋学案苏教版必修4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秋声赋学案苏教版必修4 (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 声 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欧阳修;进一步掌握赋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特点。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3了解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安分守己、养生保命思想的消极性。 预习内容1正字音 悚然 萧飒 鏦鏦 铮铮 砭人 戕贼 皎洁 烟霏 云敛 绿缛 渥然 槁木 黟然 2文体简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3题目解说这是描写秋天声音的一篇赋文。赋本是讲究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唐宋古文家们加

2、以改造,行文中增加了散文成分,使它更自由灵活一些,称为“散赋”或“文赋”。欧阳修的这篇赋,就是这种创新的成功之作。 本篇赋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形绘色,把秋夜的萧森凄清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在写作技巧上是成功的。从内容上说,它体物写志,告诫人们不必悲秋怨秋恨秋,而要顺应自然规律,表现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和超脱情怀。4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四岁丧父,家中贫困,母亲郑氏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他从小读书勤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宋仁宗庆历五年(104

3、5)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卒赠太子太傅,死谥文忠。诗歌风格:平易疏畅,表现出了议论化、散文化的艺术倾向,开一代宋诗风气。欧诗今存860余首。散文风格:明畅简洁,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词作风格:风流蕴藉。有六一词存世。文学主张:倡导古文写作,进行诗文革新,提倡平实文风。文学成就:(一)推行古文写作。(二)奖掖后进,培养人才。宋代诗人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门下。(三)在学术文化方面有许多开风气之功。文体学方面,首创诗话(六一诗话)、正式标举题跋这两种文学样式。(四)他是宋代第一个集诗、词、文

4、兼长的大家,在转变文学时风、促进宋代文学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思想: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利民,有“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晚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成为保守派。5背景扫描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文本品析一、感知文意,在括号内解释加点字词用法及意义,并在行间空白处翻译全文。第1段: 欧阳子方( )夜读书

5、,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 )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 )萧飒( ),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 )至。其触( )于物也,鏦鏦铮铮( ),金铁皆鸣;又如赴( )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 )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第2段: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 )为而来哉?(句式: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 ),烟霏( )云敛( );其容( )清明( ),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 ),砭( )人肌骨;其意( )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 )而争茂,佳木葱笼

6、( )而可悦。草拂( )之而色变,木遭( )之而叶脱。其所以( )摧败零落者,乃( )其一气( )之余烈。夫秋,刑官也,(句式: )于时为阴;又兵象( )也,于行用金。是( )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第3段: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 )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 )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 ),必摇( )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忧其智之所不能,宜( )其渥然( )丹者为槁木,黟然( )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

7、,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 ),亦何恨乎秋声!” 第4段: 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 )之叹息。二、思考探究1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结合课文谈一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2作者写秋声除了运用比喻之外,还用了什么手法? 3面对着萧条肃杀的秋景,作者有何感叹? 4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

8、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课后作业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2异义词如赴敌之兵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3活用词 欧阳子方夜读书 春生秋实 四无人声 如波涛夜惊4知句式 胡为而来哉 商,伤也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 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9、答:秋声赋参考答案:感知文意:(1)段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2)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3)段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4)段作者从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探究思考:1、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比喻无形有形 金铁皆鸣 赴敌之兵 抽象具体 2、秋色、秋容 秋气、秋意 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秋状)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3、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

10、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4、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

11、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课后作业:14:见全解第221页5(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