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滕王阁序(二)学案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41645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滕王阁序(二)学案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滕王阁序(二)学案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滕王阁序(二)学案苏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滕王阁序(二)学案苏教版必修4.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2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预习内容默写:1.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2. ,烟光凝而暮山紫。3. ,秋水共长天一色。4.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5.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6.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7.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8. ,物换星移几度秋。9. 阁中帝子今何在? 。文本品析(一)写景“四美”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

2、”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

3、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二)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全文的用典有

4、多处,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是什么?(四)找出文中抒发作者人生际遇的句子,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俊俏 捎带 讥诮 峭壁 悄然落泪B寥落 悖谬 屠戮 蓼蓝 未雨绸缪C黯然 歆羡 幽暗 喑哑 不谙水性D诽谤 绯红 徘徊 芳菲 妄自菲薄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茫然石峦 红绡 漂沦B石栈幅射 寥廓帷幕C恬然幽咽 锦城慎密D沾污绝壁 憔悴思辨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认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用来解渴的东西,档次远不如进口的洋饮料。B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高处,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远远望去,的确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C对

5、街头书摊上摆的那些封面花花绿绿、内容低级庸俗的书刊,稍有欣赏水平的读者都会嗤之以鼻。D当我们将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完善成型后,腐败还会出现,但肯定有轻重之别,腐败者数量将由多如牛毛变为凤毛麟角。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济效益差一直困扰着这个国有特大型企业,三年来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B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C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惟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D中国足协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球迷揭发少数裁判的黑哨假哨现象。(

6、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绝句漫兴九首(一)杜 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注】 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迟日:春日。 造次:匆忙。 (1)请具体解说诗中“边愁”与“客愁”。 答:“边愁”: “客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滕王阁序(第一课时)参考答案:整体感知: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

7、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三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四、五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课后作业:(一)故:旧;所以;特地;原因。 尽:全,都;干;全部用出;完,尽头。属:属于,是;类;属于; 即:依附;就;则(二)1. 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杜少陵三过必醉”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洞庭湖东道崖疆”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南极

8、潇湘,北通巫峡”的描绘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 答案:B 2.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两字关情”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忧”、“乐”。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C 3.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A中少言“传说”及“景观”,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实”及“感慨”等内容。答案:D滕王阁序(二)参考答案:(二)精彩语句揣摩 :1、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

9、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

10、大特点。 3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三)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

11、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四)(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2)“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12、时”,抒发怀才难遇之情,委婉表达了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7)“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8)“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9)“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

13、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课后作业:(一)1B (A.qio、sho、qio、qio、qio,B .lio、mi、l、lio、mu ,C.n、xn、n、yn、n,D.fi、fi、pi、fi、fi。) 2、A(B为“辐射“,C为“缜密”,D为“玷污”)3、C(A指艺术通俗,不用于人,B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式,不用于形容人的感觉,D指稀少而珍贵的人或事物,褒义词)4、C(A搭配不当,改“灵丹妙药”为“好的建议”;B残缺,“给予”前加“与会的科学家”;D歧义,“少数”是限制“裁判”,还是限制“现象”。)(二)(1)“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客愁”则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2)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一)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