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1月份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41639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1月份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1月份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1月份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1月份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1月份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明代“游食”,并不等

2、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

3、,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担。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

4、时期的封闭性。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B. 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是落后不可取的错误规定。C. 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D. 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有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

5、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B. 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抑商政策纯属误读及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C. 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评价明清外贸政策。D. 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B. 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C. 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说明农业人口仍为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D. 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答案】1. D 2.

6、 B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说法错误,原文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B项,“是落后不可取的错误规定”理解错误,原文是“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可见并非“落后不可取”。C项,“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说法错误,原文是“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2题详解】试题分析:B项,“表明抑商政策纯属误读及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错,无中生有,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不能看出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

7、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B项就属于无中生有。【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明清外贸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言过其实,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由“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

8、更为贴切”可知,明清外贸实际上是“有限开放”。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孙犁的风骨江南鹤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我们不认识,我之前读了很多他写的书,从报纸上得知他住院,就去看他了。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是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晚华集老荒集如云集等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

9、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铁凝跟他紧紧握手。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便去世了。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十本书,如云集晚华集老荒集无为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陋巷集曲终集。这是孙犁先生从1967年以63岁高龄开始写作,到1995年封笔的作品集。完全是用手写的。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

10、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 孙犁先生的风骨!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淌流,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薄,志存高远。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像“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风烛庵杂记之三)。“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陋巷集之太湖)。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的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

11、,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而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造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性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

12、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用于时代。”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作家金梅说:“大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

13、当的一项是A. 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写了自己重读了孙犁所著的十本书,这样写的目的是感谢孙犁让自己在阅读中受益良多,并引出孙犁的“风骨”这个话题。B. 贾平凹对孙犁的评价极高,认为孙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活到老,写到老,文章越来越老辣,没有谁能与之匹敌。C. 孙犁推崇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作家要忠诚于时代和人民,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都是富于人情、富于理想的。D. 文章用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叙事写人,使内容更具有真实感,同时方便作者叙事抒情和随时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5. 这篇散文在选材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选材的作用。6. 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

14、章内容加以探究。【答案】4. B 5.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本文围绕“孙犁的风骨”这个核心进行选材,选材主要指向“文章风格”“做人骨气”两个方面,这样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使文章中心集中、突出。(2)多选取评价性材料。文中引述贾平凹、铁凝、金梅等作家对孙犁的评价,这样选材从不同角度突出孙犁作品、人格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读性。 6. (1)指孙犁的文章有风骨:清纯雅致,朴素自然;语言古朴,多有点睛之笔;于平淡之中迸发人生激情,于精微之中昭示骨气。(2)指孙犁做人有骨气:宁静淡薄,志存高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刚正不阿,清风亮节。【解析

15、】【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没有谁能与之匹敌”错,原文是“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故选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材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标题是“孙犁的风骨”,文章围绕这一中心多次出现有关“风骨”的议论性文字,如“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孙犁先生宁静淡泊,志存高远”“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同时,文章大段引述贾平凹、铁凝等名家对孙犁的评价,正面表现了孙犁为文、为人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