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永遇乐学案(无答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40102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永遇乐学案(无答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永遇乐学案(无答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永遇乐学案(无答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永遇乐学案(无答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遇乐课题: 永遇乐落日熔金学习目标:1、结合词人的生平变化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内涵; 2、熟读此词,体会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特征,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学习重难点:鉴赏词的表现手法。【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一、李清照名句填空:1._,载不动许多愁!2.生当作人杰,_。_,_。3.多少事,_。4.此情无计可消除,_,_。5.枕上诗书闲处好,_。6.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7.知否?知否?_。8.帘卷西风,_。二、写作背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

2、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然而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与靖康之变之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1、这首词是属于李清照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2、上阕中描绘了元宵节一幅怎样的景象?在这样的景象中,作者心情怎样?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导致了怎样的结果?3、下阕中作者写了哪两个时段的元宵?各自的情况怎样?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A、默写:落日熔金,_,人在何处?_,_,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_?来相召,_,_。中州盛日,_,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_,_。如今憔悴,_,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_,_。B、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下面的问题:

3、武陵春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这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从下句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2.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内涵?【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主旨小结:全篇以_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_对比。但此词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_,而是通过_和_的不同情景的对比,用_写哀,以他人反衬,来抒发_和_。【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1、预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做相关学案;2、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青玉案元夕;3、试比较永遇乐

4、落日熔金与青玉案元夕同写元宵佳节,各自情感与手法异同。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鉴赏拓展阅读材料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节) 梁衡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

5、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

6、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靖康之变”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

7、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

8、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

9、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

10、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

11、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李

12、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

13、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