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15672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下)金堂中学高2017届半期考试试题语文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得诸遗传,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成于环境,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

2、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役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他的诗也

3、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

4、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格律是诗歌变化中的不变化者,是诗歌的群性特征,是诗歌创造需遵循的原则,是诗歌产生艺术魅力的最为关键所在。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真正的

5、诗人能让格律受他役使。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古今大艺术家都从格律入手,在整齐求得变化,其作品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D格律会被一些大艺术家突破,他们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进入了突破格律的境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极境。2、下列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有群性和个性之别,但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是不能产生艺术的。C艺术创作只一味注重齐整或变化都是单调,应从变化入手,在整齐之中求变化,在变化之中求整齐,以避免单调。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

6、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既有群性,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如果不是诗人,不管他写诗是否遵循格律,其诗歌都是腐滥的,因此只有诗人创作诗歌时才应遵循格律。C作者用打网球的比喻,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境界高的人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47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

8、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

9、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5、下列对文中加点

10、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无赖的方式。D.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

11、学习,读书不为得到奖励。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4分) 译文: (2

1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3分)译文: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3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锦襜(ch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娖(chu):整理。银胡觮(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8、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5分)答: 9、“拥”和“飞”在诗句中很有表现

13、力,请简要赏析。(6分)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一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两句是: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 。(3)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登高远望,看到辽阔的南国清秋千里,大江向天边流去,不知何处才是尽头的语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和第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选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

14、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方华敏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初识梅,是在画上。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