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199168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词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A. 间或jin 执拗ni 忖度 寒喧B. 吞噬sh 嗜杀sh 简捷 惊骇C. 飞湍tun 吮血rn 狡黠 狰嵘D. 庠序yng 放诞dn 隔阂 烟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A项,“

2、间或”“间”读jin;“寒喧”应为“寒暄”;C项,“吮血”的“吮”读shn;“狰嵘”应为“峥嵘”;D项,“庠序”的“庠”读xing;“烟蔼”应为“烟霭”。故选B。【点睛】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

3、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全书共7篇,每篇分上下,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B. 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所著政论以过秦论最为有名,“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朝的过失。C. 绝句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形成于唐初。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几种。它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格律较严,要求每一联的两句诗都对偶。D.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

4、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创作前期以讽喻诗为主,后期以感伤诗和闲适诗为主,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本题C项,绝句没有“四言”的,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另外“要求每一联的两句诗都对偶”错,绝句的对仗:一.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二.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三.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少见的。四.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故选C。3.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在红楼梦“冷子兴

5、演说荣国府”一回中,古董商人冷子兴告诉了贾雨村荣国府中的各种人物关系,着重交待了贾宝玉的奇异之处。B.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的生命绝唱。小说写了陕北一个小村庄中的三个户族:孙玉厚家、田福堂家、金俊山家。作者以这三个户族为中心,描写了处于历史转折中的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地位的人。C. 桑迪亚哥是个不幸的老人,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鱼。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还有小玛诺林一直在关心他、信任他。D.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写的14部小说。包括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

6、、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本题选有误的一项。D项,呐喊收录的小说不包括祝福。这14部小说是: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故选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会盟而谋弱秦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宽厚而爱人C.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

7、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本题选意思相同的一项。A项,弱,第一个是使动用法,使削弱;第二个是形容词作动词,变弱;B项,爱,第一个译为吝惜;第二个译为爱护;C项,亡,两个都是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固,第一个,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第二个译为牢固地。故选C。【点睛】(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

8、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

9、,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七)结构求义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八)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

10、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十)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A.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C.

1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类型,记住例句,以便快速判断。本题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首先分析例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思是“一个人发难宗庙就被毁坏”,这是一个意念上的被动句。A项,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意思是“自己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嘲笑,为什么呢?”“为”字表被动,是被动句;B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思是“不施行仁义,而导致进攻和防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仁义不施”应为“不施仁义”,宾语前置句;C项,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12、徒也,意思是“然而陈涉是一个破瓮做窗户、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底层的人,后来做了迁谪戍边的兵卒”,“也”字表判断,是判断句;D项,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意思是“迁谪戍边的士卒不能同九国部队抗衡”,“于”字表状语后置,是状语后置句。故选A。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文后各题。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

13、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4、有误的一项是A. 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B.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C.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D. 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粟于河内B.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 然而不王者 填然鼓之,兵刃相接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填然鼓之B. 七十者衣帛食肉C. 树之以桑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 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

15、及时救荒。B. 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C.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D. 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6. B 7. B 8. D 9. 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本题选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数罟不入洿池,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