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174914 上传时间:2020-07-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烛之武退秦师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老迈而又佝偻的背脊缓缓站直,苍老而满是坚毅的脸庞以不容置疑的神态打动了郑国人。他,烛之武,用他充满智慧的头脑化解了一场突降的齐天大祸。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物。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他,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分析国家利益,陈说利害得失;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赏古诗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赏析】本诗写出征

2、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语言简练,极富表现力。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1烛之武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难,只身前往秦军驻地。面对强悍的秦伯,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外交思想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说服秦王退兵,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2郑伯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3晋侯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

3、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适用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双赢;责任;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隐忍;宽容;知错能改;换个角度看问题;变通;屈与伸。 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

4、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俯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

5、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永远的烛之武。佳作赏析这篇散文饱含感情,塑造了一个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老人烛之武的形象。文

6、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设想、丰富的情景,触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写作借鉴1学开头文章开头饱含感情,奠定歌颂赞美的基调。这是一篇赞颂烛之武的抒情散文,作者在开头就运用赞美的词句(“爱国情操”“英雄气概”“熠熠夺目的光华”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领起下文,又为下文抒情做好铺垫。2学白描用白描手法写烛之武,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第段作者展开想象,写烛之武“苍老的身躯”“斑白的头颅”,突出其年事之高,使烛之武的形象较之课文更加丰满,又以此衬托他高尚的爱国情操。3学整句运用整句,节奏鲜明,语势强烈。第段使用两个“没有”、两个“当”

7、的结构相同的句式,写出烛之武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安危,只身入秦营的豪迈气概,比散句表达显得更有节奏感,更有气势。 4学结尾结尾一句话收束,干净利落。“永远的烛之武”这句话的内容重点在“永远”,“永远”的意思是说烛之武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这句话有着总结全文、突出主题、照应题目、呼应开头、升华感情的多种效果。【考点点击】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其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活用的能力。

8、【技法点拨】1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本义是名词“集市”,这里后带宾语“鞍马”,应该活用作动词“购买”。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中的“罾”,本义是名词“渔网”,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为“用渔网捕”。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狼不敢前”(狼)中的“前”,本义是名词“前方”,这里用在“不敢”之后,意思为“上前”。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5名词用“而”连接时,这个名词活用作

9、动词。如“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词“梯”,用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下”连接,用作动词“拿梯子”。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本课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中的两个“军”后均省略了“于”,这里的两个“军”都活用为动词“驻军”。【典题共享】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10、?”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晋军函陵”中“军”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禄亦弗及B天未绝晋C主晋祀者 D天实置之解析:A项,及:得到;B项,绝:断绝;D项,置:拥立。三项都是动词,只有C项,主:主持,是名词用作动词,与“军”的用法相同。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窃人之财 窃:偷盗B下义其罪 义:以为义

11、,赞美C以死谁怼 怼:损害D言,身之文也 文:装饰品解析:怼:埋怨。答案:C3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尤而效之,罪又甚焉。(5分)译文:_(2)以志吾过,且旌善人。(5分)译文:_(1)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2)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拥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盗窃

12、,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一、语言运用1下

13、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夜缒而出,见秦伯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A项,“已”通“矣”。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答案:B2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从之。辞曰辞:推辞B许之 许:答应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解析:赐:恩惠。答案:C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以:连词,因为B臣之壮也 之:结构助词,的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气词,表陈述,啊D吾其还也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解析: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B4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D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A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C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答案:D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A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B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答案:A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不同B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也相同C两个“亡”不同,两个“之”也不同D两个“亡”不同,两个“之”相同解析:第一组中,前一个“亡”为“灭亡”;后一个“亡”为“使灭亡”。第二组中,前一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可译为“的”。答案:C7与“是寡人之过也”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失其所与,不知C以乱易整,不武 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例句与A、B、C项都是判断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答案:D8在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