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七)求诸己(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171354 上传时间:2020-07-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七)求诸己(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七)求诸己(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七)求诸己(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七)求诸己(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七) 求 诸 己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所以:的原因修己以敬 敬:尊敬他人B闻义不能徙 徙:迁移,移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宰:主管C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废:废除今女画 画:止步不前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责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过:批评解析:选BA项,所以:用来的/敬:为人处世严肃认真;C项,废:停止;D项,过:超过。2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修己以安人_(2)而内自讼者也 _(3)揖巫马期而进之 _(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_(5)尧舜其犹病诸 _(6)不善不能改 _(7)君子亦党乎 _

2、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2)名词作状语,在心里(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6)形容词作名词,优点(7)名词作动词,偏私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取于吴,为同姓B非不说子之道C孙以出之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解析:选DA项,“取”通“娶”;B项,“说”通“悦”;C项,“孙”通“逊”。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修己以安百姓巫马期以告小人之过也必文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A相同,不同B相同,相同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解析:选C目的连词,而,来;介词,把(之);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

3、,表疑问。5下列各句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斯而已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C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君而知礼,孰不知礼D揖巫马期而进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解析:选CA项,衬足音节,和“已”一起表“罢了”/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C项,均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D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6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1)不患莫己知。译文:_(2)求为可知也。译文:_(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译文:_(4)束带立于朝。译文:_答案:(1)不愁

4、没人了解自己。(宾语前置,应为“莫知己”)(2)只追求可被别人了解的真才实学。(被动句,“为”表被动)(3)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宾语前置,应为“不修德,不讲学”)(4)穿戴整齐立于朝廷之中。(状语后置,应为“于朝立”)二、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9.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7从子夏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成语_。解析:理解子夏的话,明确子夏在谈论小人对待过错时的态度。因此确定成语。答案:文过饰非8以上语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它对我

5、们当前的社会生活有何指导意义?答:_解析:整体把握师徒三人的观点,三人都认为人应该知错改过,并且认为知错能改的精神值得赞赏。进一步联系社会生活,可以谈论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也可以谈如何在改进中完善自我。答案:表达了君子和小人对待过错的不同态度:君子能直面过错并勇于改过,小人掩饰错误而不能改过。君子知错能改,瑕不掩瑜。我们对待错误也应该持这种态度,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

6、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9孔子认为为官的基点是_。答案: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10根据上述两章文字,说说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修身思想有哪些共同点。答:_答案:一是知(识)礼善(正)道;二是审时度势(应时而变);三是正直知耻;四是闻过则喜。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太子丹论清侯方域天下有绳墨之论,而挫英雄志士之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乎狃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

7、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荆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且太子丹之遣荆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

8、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伏于秦,非秦果能制天下也。斩竿一呼而天下瓦解,相去几时?秦既无德以入人,其势又非蟠结而不可动,设一旦其万乘之君立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足畏。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宋人有见于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其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

9、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注狃(ni):因袭,拘泥。王喜:燕王喜,战国末年燕国最后一代国君,太子丹的父亲。宋儒:指朱熹,即下文的“考亭”。斩:无罪被杀曰杀,有罪被杀曰斩。聂政:战国时韩国人,严遂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聂政为严遂刺死侠累。乌附:又名乌头,可入药,治风寒等症。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 处:处理,对待B又坐何衅也

10、 坐:因而获罪C秦之横行而不可御 御:抵挡D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 绳:制裁解析:选D绳:衡量。1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固其所笑而不受也其皆出于此乎B即云幸而苟延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C则何其愚且谬也 臣死且不避D譬如有医之于药者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解析:选DA项,代词,他,指太子丹/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大概。B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之。C项,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介词,对于。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批判的眼光评判历史人物的功罪得失,反对“丹有罪焉”的观点,赞扬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论述了“以成败

11、论得失”的荒谬。B作者认为,宋儒的观点颠倒了燕国灭亡的因果,混淆了判别懦夫和英豪的标准,反映出宋人的外交弱势心理,所以三百年中,“多议论而少成功”。C第五段作者借论宋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批判了“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和“讲和误国”的可耻行径,宣泄自己郁积心中对黑暗官场的愤激之情。D文章运笔恣肆刚健,行文纵横开阖,论证层层深入,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议论形象生动,结尾高度评价了历史英雄主义精神,洋溢着凛然的正气。解析:选C文中第五段并没有批评“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而是批评宋儒对太子丹和荆轲的偏见;而且作者批判的矛头也没有指向黑暗的官场。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译文:_(2)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