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0129278 上传时间:2020-07-2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7.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II 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抗原为细胞性抗原 抗体为IgG和IgM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致病 导致靶细胞溶解,一、型超敏反应特点,二、发生机制,1) 机体细胞表面固有的抗原成分 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和HLA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的共同抗原(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建的共同抗原) 感染和理化因素改变的自身抗原,1抗原,药物(体内代谢产物)半抗原,血细胞,完全抗原,2)吸附在组织细胞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种类:IgG、I

2、gM 来源:免疫性抗体 被动转移性抗体(输血、移植 不符) 自身抗体,2抗体,3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抗原表位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1)补体系统激活-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破坏靶细胞,4组织损伤机制,2)抗体介导调理作用,3)ADCC效应,细胞固有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细胞膜固有抗原或 吸附的抗原半抗原,+,相应抗体(IgG、IgM),激活 补体,调理 吞噬,NK 细胞,刺激或 阻断作用,溶解靶细胞,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吸附,靶细胞损伤,靶细胞功能 亢进或降低,ADCC,吞噬破坏,三、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5甲状

3、腺功能亢进 6. 重症肌无力,输血反应,供、受者间血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型别不同所致,如红细胞ABO血型不符。 通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以内发生反应; 患者起初寒战,继而发热,体温升高至38-41摄氏度,持续时间不等。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轻者持续1-2小时,重者持续数小时。,输血反应,O型血(血清),溶血,抗A抗体 抗B抗体,A型血(供者) B型血(供者),II型机制,O型血(红细胞),无A和B抗原 (凝集原),万能输血者,输血反应,万能受血者,输血反应,RH-,再次妊娠,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胎儿水肿:主要RH,严重者甚至死亡。 黄疸:出生24h内出现,

4、发展快。 胆红素脑病 (严重) 贫血:不同程度,以RH较明显。 肝脾肿大 :严重病例因髓外造血导致。,新生儿溶血症,ABO血型不符也可引起(主要Rh引起) 症状较轻:母亲的天然抗体为IgM, 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预 防,RH血型不合:每次分娩Rh+胎儿后,72h内 注射抗Rh抗体,清除进入母体的Rh+红细胞, 可有效预防。 ABO血型不合:无有效预防方法。,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抗体刺激型) 产生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TSHR)抗体 不受血清甲状腺素浓度的调节 甲亢,Grave病-甲亢,Ab,TSH,脑垂体,甲状腺上皮细胞,长效甲状腺剌激素,浆细胞,正 常,亢 进,甲状腺素,Grave病

5、-甲亢,TSHR,TSHR,甲状腺上皮细胞,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抗体阻断型) 体内存在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 抗体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结合乙酰胆碱受体,使之内化降解,导致肌细胞对乙酰胆碱反应性降低。 受累骨骼肌易产生疲劳,重症肌无力(MG),肌肉颤动、软弱及容易疲劳。 可累及心肌与平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家族史(家族性遗传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MG),抗乙酰胆碱 受体抗体,重症肌无力(MG),一、特点 中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第四节 III型超敏反

6、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症型超敏反应),二、发生机制,1、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 内源性抗原:变性IgG;核抗原;肿瘤抗原 * 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 均为可溶性抗原 抗体:IgG和IgM为主;少数为 IgA,1)抗原物质的持续存在形成复合物的先决条件: 大量输入异种抗血清;自身免疫病,自身抗原,2、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2)抗原-抗体比例 决定了复合物分子的大小 比例适当形成大分子复合物易被吞噬 抗原过量中等大小 不易排出、不易被吞噬 易沉积,3)组织结构与血液动力学因素 血管静水压高而且血管迂曲、产生血流漩涡的组织里,易沉积。 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处的毛细血

7、管血压较高(4倍 其他)。 动脉交叉口和脉络丛易产生涡流。,4)抗原抗体的理化性质 带正电的抗原抗体易沉积在带负电的肾小球基底膜上。,5)吞噬细胞功能异常,6)免疫复合物易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因为肾上皮细胞表达C3b受体,肾间质有FcR。,3、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组织损伤,(1)补体的作用,激活补体,裂解片段C3a、C5a,肥大/噬碱性粒细胞,受体,血管活性胺类,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多、水肿、血管扩张、内皮间隙增大、促复合物沉积,趋化中粒到沉积部位,(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吞噬复合物,溶酶体酶 (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损伤血管壁、周围组织,释放,(3)血小板的作用,血管壁破坏 内皮基底膜

8、暴露,凝血途径激活 血小板聚集,肥大/噬碱性粒细胞,PAF,血小板聚集、激活;促血栓形成,局部出血 坏死,血管活性胺类,加重水肿,中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结合并激活补体系统,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血小板激活,C3a C5a C567,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血小板凝集,血管活性胺类,中性粒细胞浸润,微血栓形成,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多、水肿、血管扩张、内皮间隙增大、促复合物沉积,吞噬免疫复合物 释放溶酶体酶,局部充血水肿,局部组织破坏,局部缺血、出血,局部或全身免疫复合物病,III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释放,趋化作用,三、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类Arthus反应 吸入

9、性III型超敏反应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局部实验性III型超敏反应 1903 Arthus 发现 用马血清皮下多次免疫家兔数周后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这种随局注射次数增加而反应加重的现象,称之Arthus现象。,Arthus现象,机制 异种血清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抗体 再次注射相同抗原 抗原由皮下向血管内渗透,血流中相应抗体 由血管壁向外弥散 两者相遇于血管壁,免疫复合物沉积小血 管基底膜,局部炎症反应。,Arthus现象,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动物Arthus病:,56次,iv,死亡,马

10、血清,家兔,红肿坏死,4 次 皮内,7次,马血清,症状进一步加重,局部免疫复合物病,6-8小时,嗜热放线菌孢子或菌丝,肺泡,严重呼吸困难,多次 吸入,吸入性III型超敏反应:,农民肺,嗜热放线菌孢子或菌丝,养鸽者病 (吸入鸽干粪中的血清蛋白质) 干乳酷洗涤者肺 (吸入青霉菌孢子) 蔗尘肺皮革者肺 (吸入牛蛋白质),局部免疫复合物病,产生,再次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IgG类抗体,反复 皮下,胰岛素,局部红肿、出血、坏死,类Arthus反应:,恢复,数日,侵犯皮肤和多脏器的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典型皮损、多器官受累、多种自身抗体。 主要累及皮肤粘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累

11、及肺、心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表现出多种临床表现; 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学异常。 (抗DNA抗体、抗磷脂抗体等),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免疫复合物病,抗DNA抗体,关节 皮肤 肾小球 肝脏,多器官损害,IC,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免疫复合物病,DNA(核抗原),关节炎 脉管炎 肾小球肾炎,女性多见,血清病,全身免疫复合物病,是一种典型的型变态反应。,血清病,全身免疫复合物病,初次一次性大量注射异种血清;注射血清 大,发病率越高 注射后1-2周发病 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胀 关节痛、蛋白尿。 病程短,能自愈。,血清病,全身免疫复合物病,机 制 异种血清刺激

12、产生IgG抗体,与抗原(异种蛋 白)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产生免疫复合物数量巨大,吞噬细胞无法清除 全身血管沉积,炎症和组织损伤 肾脏、关节、皮肤,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全身免疫复合物病,多发生于A族链球菌感染后2-3周 体内产生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 抗原结合成循环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基底膜沉积,造成基底膜损伤, 蛋白尿。,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免疫复合物病,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 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免疫复合物病,机制: 病

13、毒或支原体持续感染 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 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 该自身抗体为IgM类抗体,RF-类风湿因子。 发生变性的自身IgG与RF结合形成免疫复合,反 复沉积于小关节腔滑膜,发病。,全身免疫复合物病,改变,产生,RF,人体,IgG类分子,持续感染,病毒或支原体,小关节腔滑膜,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复合物,抗改变的IgG,RF,沉积,第五节 型超敏反应,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 由于免疫细胞激活、增殖、分化及炎症细胞的聚集需较长时间,炎症反应发生较迟, 持续时间较长,故称为迟发性超敏反应(DTH)。,主要由

14、CD4+TH1细胞或CD8+CTL细胞介导;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损伤,慢性炎症损伤。 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发生迟缓:接触抗原后24h发生,48-72小时高峰迟发型超敏反应。,一、特点,迟发因素,体内效应性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产生淋巴因子需要时间 足够多的单核细胞聚集于炎症区域也要时间,致敏抗原: (1)胞内寄生菌(分枝杆菌属)、原 虫、霉菌。 (2)环境中无害的物质,包括重金属(铬、镍) (3)化学药物:常春藤毒素、三硝基苯酚、化学品和染发剂。,二、发生机制,致敏T细胞介导DTH,致敏抗原均为小分子的半抗原,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经APC摄取、加工处

15、理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提供给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细胞识别,使之活化和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 CD4+Th1细胞(部分静止的记忆性T细胞) CD8+CTL细胞,活化的CD4+Th1细胞或CD8+ 效应CTL细胞介导DTH,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 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CD4+Th1细胞再次与APC表面相应抗原作用释放趋化因子、细胞因子(IFN-、IL-2、IL-3和GM-CSF等)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IL-2:自(旁)分泌T细胞增殖,产生CK。 IFN-:促进M和内皮细胞表达MHC- II,活化M TNF:促进内皮细胞表达AM,直接毒性损伤 MCF:M趋化因子 MAF:M活化因子 MIF:M移动抑制因子,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通过Fas/FasL途径靶细胞凋亡,T细胞 (CD4+,CD8+),致敏T细胞 (CD4+,CD8+),细胞因子 IL-2 IFN- TNF- MCF MIF IL-3 SRF .,单核巨噬细胞 浸润、活化,T细胞(CD4+, CD8+)增殖分化,局部渗出、水肿,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 炎症反应,细胞变性坏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