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010803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李自健油画的艺术特色李萌生(渭南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美术学 2009 级 1 班)摘要:作为一位当代中国代表性人物,李自健的作品特点明确,处处突出着“人性与爱”的主题,表达着作者对人性中“真” “善” “美”的推崇。表现作者与众不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名族精神。向世界倡导世界和平的理念。本课题以研究李自健的油画特色为主要任务,以画家作品的精神内涵为切入点,解析作者的创作目的。李自健在油画创作中注视人文精神,强调人的“真” “善” “美” ,表现出作者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鲜明的主题“人性与爱”为当今社会注入了正能量。关键词:人性与爱 ; 人文关怀; 真 善

2、 美; 民族精神一.作者生平李自健,湖南邵阳邵东人,1954 年出身于湖南邵阳市,1982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 年移居美国洛杉矶,旅美之前,他创作的善美和孕等两幅油画先后入选中国第六届美展和首届油画展,在画坛初露头角。1991 年至 1992 年,他潜心创作了一大批以人性与爱 为主题 ,以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相整合的具有人文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特征的写实主义油画作品。此后,他一直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索与表现,至今已完成近两百幅油画作品。自 1993 年起,画家便开始在美国、台湾、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举办大型巡回个展。画家深刻感人的主题,朴质精湛的艺术语言,深深地触动了中

3、西方的观众,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多次成为当地文化媒体报道的热点。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量同时也引起艺术界和艺术批评家的关注与赞誉。在经历两年多的休整与潜心创作之后,李自健夫妇又重新精选集结来自四海藏家们珍藏的作品,以及再汇入近两年不曾面世的新作,组成了一个更丰富的展出阵容,展出作品包括乡土系列、红花被系列、流浪人系列、母女系列、西藏系列、台湾乡土旧情系列、南亚风情系列以及大型历史画南京大屠杀等自选创作一百余 幅。于 2004 年春天又一次开启新一轮的,将跨越亚洲、澳洲、欧洲、中南美洲十余国家以及美国本土的“人性与爱环球巡回展”。他的画展,深深地触动了中西方观众,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多次成为文化媒

4、体的焦点,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量也引起了艺术界和艺术批评家的关注和赞誉。2013 年 1 月,李自健油画世界巡展佛光山举行。二.艺术特色在李自健的系列作品中,母爱最为本源,他所创作的孕是他所坚持的“人性与爱”的主题的一幅代表作,这幅作品李自健在妻子丹慧身怀六甲之时创作的作品。他认为“这幅画表达了一个人正在寻找共同与永恒”爱“的精神价值” 。作品孕入选中国第六届全国美展和首届油画展,这幅作品对作者来说可谓是意义非凡它标志着这个来自湖南的画家在画坛崭露头角。1987 年,十月怀胎的妻子丹慧面临一朝分娩。李自健执意要用画布将这种人世间母亲孕育的伟大和高贵再现为艺术。他挥动彩笔,用绵绵情丝去勾画娴静高雅

5、的孕中之妻。十天之后,最后一笔在油画板上凝固。这幅油画用时之短、着色之巧、用笔之精是李自健的创作史中从未有过的。画上,一位美丽少妇低头凝视,似乎在屏息聆听腹中胎儿的悸动,若有所思的眉宇闻荡漾着母性的慈晖。整个画面以偏冷色调为主,光线明暗处理的很好,少妇身着白色长裙,如同圣洁的天使,表情温婉慈祥,似乎对怀里孕育的小生命充满了无限期望。淡淡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温暖惬意。乌黑的头发自鬓间盘起,露出圆融美丽的侧脸与颈脖。她的头微微低着,一只手放在胸前,另一只手则自然地垂在身侧,动作自然放松,整幅画虽然有点偏冷色调,但却让人感到浓浓的暖意。整幅画没有多余的动作,多余的色彩与装饰,有的只是能够深入人心灵的

6、感动。 孕 ,我想这便是中国式油画所表现出来的温婉含蓄,能够净化人心灵的人性与爱的美。对于这幅画的诠释在没有比星云大师的那段文字更精彩深刻的了: “她的眉宇间充塞着母的光辉,世间的一切真.善.美仿佛都集中在这名女子身上,其道何由?是了, 孕是宇宙中最善美的期待,而凡有“待”者,皆需慈忍,慈者,合也,忍着,力也,刚柔并济,乃至天地之间生生不息,此番因缘和合之理,方诸世间,永不失真 。连星云大师都能在李自健的作品中有如此体会可见作者用心之深,表达的内容之深刻。作品南京大屠杀是画家众多优秀作品中最使人震撼的。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它展现了 1937 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整幅油画

7、由“屠” 、 “生” 、 “佛”三联组成,宽 3.2 米、高 2.1 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座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 画家将 1937 年日本人侵占南京,屠杀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历史场面呈现在世人眼前。画中尸体成堆,日本士兵狞笑着杀人取乐,和尚在收敛尸体,尸堆上尚存的一个小孩,仰头对着天空哭喊的景象令人惨不忍睹,战争的残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巨大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心

8、灵震撼感和悲剧氛围,让人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现场感觉;画面中心是尸横遍野、堆积如山的死难者尸体,就像一面墙矗立在观众的面前,这是用死难者血肉筑成的墙,象征着 30 多万惨遭日本侵略者残暴杀害的遇难同胞,它俨如巴黎公社纪念墙,更像一座金字塔式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碑,这既是一种隐喻,也是一座永远的祭坛;它向全世界证明:南京大屠铁证如山!看见这座尸山,你就看见了那段悲惨黑暗的历史;站在这座尸山的面前,你就直接面对(仿佛能够亲眼目睹、亲手触摸、甚至亲自走进、亲身经历)那段黑暗残酷的历史。谁也别想绕开,谁也别想回避,谁也别想掩盖!这幅画就象重低音敲击着观众的目光、思维和心灵,给人一种透不过气

9、来的压迫感、压抑感,让人们的心情倍感凄凉、哀伤、沉痛和悲愤,体现出画家对死难者的同情、心痛、祭奠和哀悼。画面的上方,低矮灰暗的天空几乎被遇难者的尸体占满,给人一种暗无天日和世界末日的绝望之感。画面的下方,满地散落着被日本侵略者用屠刀砍断的中国平民的头颅、手臂、身躯和鲜血,这些恐怖惊悚的细节和残酷、凄凉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神经紧绷、毛骨悚然、过目不忘、刻骨铭心,真实、客观、具体而直观地展现和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践踏生命、暴殄天物以及野蛮凶残的丑恶暴行。尸山血海就是一条分界线、一道分水岭和多棱镜,划分和折射出善与恶、人与兽、佛与魔的界限和图象。日本侵略者占据的一角象征着黑暗、邪恶、凶残、暴力和魔鬼;

10、粘满鲜血的屠刀、狰狞的面孔以及冷酷的狞笑等等细节和证据,充分说明刽子手就是魔鬼的化身,它们把原本生机勃勃的人间天堂南京变成了阴森恐怖、惊悚苦难、凄惨悲凉的人间地狱。出家人占据的一角象征光明和善良,体现出画家对人性和佛教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美好寄托和希望。趴在母亲尸体上哭喊嚎叫的幼儿,让人们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声嘶力竭、撕裂耳膜的尖锐声音,令人哀怜心碎、刻骨铭心;同时,这个昂首挺胸的哭童又象征着当时中华民族虽然弱小,但是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决不向侵略者低头屈服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起人们反抗侵略、反对邪恶、制止暴行的抗争精神和正义感。整个画面动与静、生与死、善与恶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呼

11、应、转换和戏剧冲突,具有深刻、强烈而凝重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南京大屠杀是一幅震撼人心的、史诗般的现实主义宏篇巨制,画家以朴素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炉火纯青、专业厚重的灰调子,残酷、惊悚的细节和现场感,以及象征主义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客观、真实、具体、直观、概括、集中、浓缩、凝练和艺术性地描绘、还原和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事件。众所周知,历史悲剧的题材不适合用华丽的语言来表现,只能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现、描绘、还原和再现,语言越朴实就越能够还原和接近历史事实,就越能够还原和接近事实真相。李自健用匠心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丰富多彩的油画颜料精心绘制,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和当时的悲惨场景凝

12、固在一张巨大的画布上,成为无法辩驳的历史事实!然后再用亿万观众的目光进行千锤百炼,把南京大屠杀这幅画锻造成一把穿越时空的艺术利剑,最终把日本侵略者野蛮残暴的兽行牢牢的、永远地钉在了人类历史审判台的耻辱柱上,成为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永远的警世钟,时刻警醒着人们的道德和良知。这张画又像一面照妖镜,把魔鬼的罪行永远放在了人类历史的审判台上和广大观众面前曝光示众,让魔鬼和罪恶无处逃遁并且永远暴露出丑恶凶残的原形!作为艺术家他深知当代人性的缺陷,正因为如此李自健创作了一幅震惊中外的名作南京大屠杀。以“爱”为核心,以残忍的屠杀为反差点,这幅油画强烈的刺痛每位观众的心,让人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珍惜和平。画

13、面分为三个部分“屠”“生”“佛”,强烈的反差组成了这幅让人震撼的历史巨作,发人深省,人性中的缺陷一览无余。作者仿佛要大声的“呐喊”。我们受到如此的不公,所以我们的国家更加懂得和平的重要,我们的人民更加珍惜和平。这幅作品也深刻的反映了李自健对“人性与爱”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与推崇,让观者在这些作品中思想得到升华,感受到爱的真谛。作品听泉是李自健先生创作的一幅近作,作为一位生活在美国的艺术游子,心中总有一汪清泉,这清泉是乡愁.是乡恋.是乡亲,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多少年来,他都在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人性中的那份有股清泉般的纯美与安详。2005 年回国,李自健深入山乡,遇到一个乡村女孩在溪边小憩,画家那

14、颗敏感的心被触动了,这不就是他多年来寻找的画面么。法国艺术家米勒的拾穗者是一幅传世名作,画面内容很普通,普通到连画面主人公的脸都卡不清楚,朦胧的黄昏,三位弯腰的农夫在田间拾穗的身影。但他却传达了一种朴素的美,使人在其朴素的美感深深震撼。李自健的作品听泉同样给我们这种感觉,在山涧溪流的巨石上躺着以为熟睡的小姑娘,其甜美的神情不禁引来山涧的小鸟的轻轻依偎,溪流在他熟睡的枕边轻轻流淌,清风从他的发梢轻轻划过,小姑娘梦中手里依然拿着刚刚收获而来的小草,让人想到梦中仙境,心驰神往。自十九世纪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历史契机以来,中国绘画也如其他方面一样受到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和影响,在传统的中国

15、画领域,改革与创新的呼声此起彼伏,而在西洋的油画领域,中国则尚如一张白纸。当中国人逐渐明白了在世界上还有一种不是用水和墨而是以油和帆布为材料的绘画时,历史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他们在这一方面所能达到的极限:即油画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似乎早在几个世纪的充分发展中成熟了,而中国油画的发展也在那些大师的辉煌高峰下望洋兴叹或者亦步亦趋,无法再做出什么新的贡献。这也给中国油画家提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油画这种材料和中国文明的结合是否也能够产生出别于西方但同样震撼人心才作品,可以说几乎近代和当代所有油画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回答或者正在回答,而在这个大潮中油画家李自健的创作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作品

16、中独具的感人力量,更在于他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对这一历史问题的富有现实主义的回答。 李自健的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他的绘画的主题方面,从大体上看,李自健作品基本可以风味四大系列:即“乡土系列” “母女系列” “西藏系列”和“流浪者系列” 当代及历代文化潮流中得到相当热烈表现的主题。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李自健的主题都是大家视野里的主题为何他能在大潮中脱颖而出并且获得世人的注目呢?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不论是乡土或是西藏系列的创作潮流中,没有像许多的同代那些画家一样,仅仅把乡土或者西藏本身作为一个客观的目标加以表现,而李自健是把这些主题作为人道主义这一更加深刻主题的现实载体。由于李自健有明确的创作思路,他始终能捕捉到那些平凡普通的乡村景物中迸发出的人的善与爱的美好瞬间,他画的啄食 ,在两只自顾自啄食的小鸡旁边,一个四五岁的小姐姐正在给更小的弟弟喂饭,两只小鸡出于天性在争抢一只蚯蚓,另外一只小鸡则实在仰目注视。小姐姐把饭悉心的吹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