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104430 上传时间:2020-07-27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15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环境管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环境管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环境管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环境管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加入WTO环境下的企业对策,一、商品与市场的概述,1、商品与市场的产生 产品:过程的结果。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商业(活动):产品交换的行为。 市场:商品交换的场所(原始概念) 2、市场的发展 国家的介入; 货币的产生; 服务业的发生; 市场空间扩大; 交易方式的转变;,2、市场的发展, 国家的介入; 货币的产生; 服务业的发生; 市场空间扩大; 交易方式的转变; 结算方式的进步; 贸易速度的加速; 市场概念的变化(实在的交易空间-抽象的 的虚拟空间)。,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一体化),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贸易自动化; 投资自

2、动化; 最大限度清除贸易保护主义。,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遏制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品数量巨 大,要求世界市场开放; 资本高速膨胀,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投资自由化; 进步发展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规划、提供、配置资源;,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遏制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品数量具 大,要求世界市场开放; 资本高速膨胀,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投资自由化; 进步发展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规划、提供、配置资源; 发展中国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本国经济; 现代交通运输与通讯手段使世界变成“地球村”,让这 一切成为可能,3、从关贸总协定发展到世贸组织,4、中国加入

3、WTO意味着中国参与了经济 全球化的进程,三、国际经贸活动充满着激烈而残酷 的竞争,1、经贸活动(贸易与投资)最终目的是追求 利润,2、公平竞争后面的血腥的生存撕杀与欺诈,a)达尔文理论的普遍意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b)昨日的亿万富翁,今日的乞丐; c) “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后面的“足球 原则” 贸易壁垒,3、国际经贸活动的“游戏规则”,a)对“游戏规则”要有正确认识 世贸组织(WTO)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组织; “规则”是对几百年来国际贸易存在问题的规范; 是完全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规则”; 不懂、不守“规则”,人家就不跟你“玩”; b)基本规则(原则) 非歧视

4、性原则 透明度原则 开放市场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c)具体规则 文件明示的规则; 约定俗成的惯例 要用毕生精力去学习、研究、实践,要有专门人才。,4、规则下的争斗,a)规则不能熄灭争斗的火焰; b)遵守规则的同时,还要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四、加入WTO给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带来 了什么?,1.是中国对世界经贸发展的重大贡献,a)向世界开放了自己的市场。 b)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经济实力给予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坚定支持,增强各国对世界经济发展信心。 c)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大国参与世贸,将有力推进 经济全球化进程。,2.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a)使中国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 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5、实现“走出去”战略; 加快中国产业和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 有利打破国内行业垄断、地方保护,营造统一、“三 公”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b)面临严酷的挑战 已经十分“拥挤”的国内市场要向世界开放; 冲击是全面的(各行各业、所有地区和领域、直 接和间接);,b)面临严酷的挑战 已经十分“拥挤”的国内市场要向世界开放; 冲击是全面的(各行各业、所有地区和领域、直 接和间接); 企业面临空前的竞争和生死的考验; 资金涌入,国企人才流失;,3、世贸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a 优势 巨大经济发展潜力; 相当的经济实力; 20年来改革开放奠定的基础。,b 劣势 产品(大路货居多、少品牌

6、、质次); 资金匮乏; 技术(设施)落后; 人才缺少; 营销手段落后; 管理落后(直接影响质量成本); 已获得的市场份额有限; 发展战略策划层次低(眼界狭宰、理念落后、 不熟悉国际法律制度与经贸规则); 国企背着“大包袱”,难以轻装前进。,4.领导人应有清醒的意识,思考企业对策,a)最高管理者应警醒; b)孙中山“先知先觉”的议论; c)出版印刷行业不容乐观; d)居安思危,及早谋划。,1.做好企业的战略策划,a 战略策划的理解 田忌赛马看战略策划的作用; 毛泽东的战略; 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 江泽民“三个代表”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 胡锦涛的“执政为民”战略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战略;

7、 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战略“新思维”战略; 地方战略; 企业战略; b 企业战略策划的重要性。 c 英明战略与英明的战略家。 英明战略特征(现实性、可行性),五、如何面对21世纪的“八国联军” ?, 反映企业特点,切合企业实际; 往往不同凡响、暴冷门、出奇制胜; 反映时间(时期性)和空间因素。大处远处着 眼;不失阶段步骤; 符合政策法律和规则; 建立在充分、准确信息的基础上; 通常应为多数人所理解和支持;, 有宏伟志向、魄力和进取精神,敢为天下 先,善于提出挑战性目标; 对外部事物敏感,渴望山外青风,善于学 习研究,不断更新知识; 懂市场、懂WTO、懂企业自身; 信息灵通,耳聪目明; 善于集益广益

8、,周围有智囊和高人; 有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英明企业家特点(雄才大略,远见卓识),2.做好企业的战术安排,a 创造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建立精品 意识,实施名牌战略; b 围绕产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大技改力度, 加大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c 改革创新营销手段,充分利内“两个市场”; d 重视人力资源; 培训、引进人才; 充分利用国外人才(洋经理、洋工人)。 e 做好资金运筹; f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g 必要的改制。,3.练好企业内功,加强管理建设,1)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 a 目的:塑造企业完美形象,赢得顾客肯定,扩大知 名度,创造无形资产。 b

9、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包括: 理念识别系统(MIS); 行为识别系统(BIS); 视党识别系统(VIS);,2)贯彻国际标准,进入国际标准化轨道 a 贯彻产品的国际标准。 b 贯彻管理的国际标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并获得 认证 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ISO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体系); OHSMS18000系列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二部分管理体系标准介绍,1.QMS标准的产生和发展,1 ) 质量保证要求的提出 2 ) 质量保证要求的延伸和发展 3 ) ISO9000族标准的诞生 4 ) ISO9000现象 5 )贯标认证在中国,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

10、系: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 的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QMS):在质量方面指挥控制 组织的管理体系。,2. 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1 ) 总名称: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族标准 2 ) 编制机构: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 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3 ) 核心标准 a ISO9000:2000(GB/T190002000)质量管 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b ISO9001:2000(GB/T190012000)质量管 理体系要求 c ISO9004:2000(GB/T190042000)质量管 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d ISO1

11、9011:2000(GB/T290112000)质量 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3.核心标准介绍,1) ISO9000:2000 内容包括: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十二要点; 有关质量的10个部分 80条术语 2) ISO9001:2000 a 取代了1994版01、02、03标准,成为审核认证唯一标准。 b 内容:以过程模式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c 用途 用于建立、实施、保持QMS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证实组织具有稳定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 用于审核认证。,3)ISO9004:2000 a 提供了超出01标准要求的指南和建议,帮助组织用高效 的方式改进总体业绩。 b 给出了

12、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过程的示例,帮助组织寻找 改进机会。 4) 01标准与04标准的关系 a 二者是协调一致的一对标准,总的目标是规范和改进组 织的质量管理。 b 二者用途不同 01 作为组织建立QMS和审核认证依据,有时用 于合同目的; 04 用于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 c 同时使用效果最佳。,5)ISO19011:2000 内容与用途:对质量和环境两个管理体系审核的基础原 则、方案管理、实施、审核员资格要求提 供指南。,4.贯彻ISO9000族标准和获得认证对企业的意义,1)实施过程控制,有效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组织奠定 生存发展的基础。 2)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组织运作能力,增强自身优势。

13、 3)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最大限度赢得顾客。 4) 建立组织的自我完善体制,确保有效地实施持续改进。 5)有利于打破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获得通向国际市场的 通行证。,1)出版社贯标认证问题的提出,a)ISO现象的发生 贯标认证之风席卷全球 贯标认证的举动风靡神州 贯标认证不是“一阵风” b)贯标认证已发展到包括服务行业的所有领域 c)出版社贯标认证已进入日程,5、出版社有必要贯标认证吗?,2 )出版社的生存发展定位,2 )出版社的生存发展定位,a)大图书市场出现给出版业的启示 b)“事业单位”的光环已不复存在 c)新闻出版单位是道地的产业“媒体产业” d)出版社应打破计划经济的思维

14、定势,投身于市场,3 )贯标将建立图书出版单位的QMS,提高图书 与发行质量,a)图书出版是个系统工程 b)有效保障图书质量必须建立并实施QMS c)国内出版社的QMS多不够完善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不能作为出版社建立体系的标准,c)国内出版社的QMS多不够完善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不能作为出版社建立体系的标准 出版社现有的质量控制多有缺口 尚缺乏系统化和完整性; 文件化不充分; 管理理念陈旧,不甚适应现今大环境; 管理层次还多停留在质量保证阶段。 d)ISO9001是出版社建立QMS的根本标准,4 )贯标将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出版社的整体运作能力,a)出版社也存在“人治”与“法治”的问题。 b)消除

15、“人治”必须实行规范化管理。 c)依法管理的特征: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d)建立并实施QMS即实现规范化管理。 e)出版社的整体运作能力(运作质量与效率)将得到提升。,5 )贯标要确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帮助出版社赢得市场,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是质量管理第一原则。 b)顾客也应该是出版社关注的焦点 任何组织均有产品与顾客; 出版社的顾客最终是读者;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也体现了立党执政的 最高方针; 不要把“始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与之对立起来 。,c)标准要求出版社唯读者马首是瞻 建立体系最终目的和关注的核心是“增强顾客满 意”。 仅仅满足质量保

16、证的要求已不够了。 标准明确规定: 要了解、确定、评审、满足顾客要求 还要不断增强其满意程度 与顾客保持密切沟通 采集、分析顾客满意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d)关注顾客的结果是赢得读者和图书市场,6 )贯标要建立自我完善机制,实现持续改进,a)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又一原则。 b)不断增强组织满足要求的综合能力,将自己做大、 做强、做好是永久的追求。 c)标准为持续改进提供了成熟的模式,即 a)一门进多途径寻找改进机会(问题); b)一门出针对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d)建立机制并有效运行即进入体系、过程、产品的 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8 )贯标认证能帮助出版社树立形象和打造品牌,a)企业形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