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演讲-偏见的消除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0069929 上传时间:2020-07-26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演讲-偏见的消除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演讲-偏见的消除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演讲-偏见的消除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演讲-偏见的消除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演讲-偏见的消除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演讲-偏见的消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演讲-偏见的消除(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偏见的消除,我们对离艾滋病人避而远之 唯恐不能避于千里之外 不敢和他们接触,我们认为黑人都是野蛮暴力的,对于垃圾回收者,我们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我们习惯不假思索!,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由于偏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即情感、认知、意向。 一、产生偏见的原因 (一)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二)社会化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二、偏见产生的后果 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 偏见是人类冲突的根源。 偏见不是产生于孤陋寡闻,而是

2、产生于各自所站的立场。产生偏见的一个更为普遍的原因是错误的逻辑推理。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可能全面了解世界,因此,对很多问题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产生了各自的偏见。,消除偏见,既然偏见产生于各自的立场,就是教育和见识解决不了的东西,除非人类能消除社会差别。 于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人要想减少偏见,就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偏见的产生是因为产品分配不平均,以及人类变化多端的感性思维导致的。 这是从原始社会(产品平均分配制)开始的,当生产力发达后,私有制产生,逐步衍变为存在剥削的社会,在这一过程中,这一种认知观逐渐产生。 它的历史渊远流长,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存在,因而根治是不可能的,只能尽最大的

3、努力将其压制。 现实中,偏见是因为其他事物与自己的主观观点不符,加上感情的偏激,所造成的倾向。改变它,有2个角度: 1.改变主观观点 彻底改变,肯定没门,你只能加大自己的认知面,尽量多学些理论,来从根本上理解事物本质。(理论能胜过感情,下面说到) 增大了认知面,无形中加大了你的主观认知面,避免了狭隘的认识。(这是人们为什么说有偏见的人太狭隘了的原因) 2,改变感情偏向 如果单单改变其偏向,很容易造成新的矛盾。最好还是同上一样增大感情面。 在这儿,增大是让你能容忍各种感情,以淡泊的态度面对,最好抱着一种“无”的心态(不是消极的)。试想,你心胸广阔,看什么都顺眼,还会跗面情绪吗(包括偏见等)? 具

4、体做法,要建立理性,客观的认识,物质与能量之间只存在着冷冰冰的物理法则,并没有人情冷暖。(要点1)建立这种认识,目的让你以淡泊,不计名利的心情处世,不是让你无情,对一切冷漠,注意!,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子偷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 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偏见的特征是以有限的

5、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见的人,看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果说某个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说某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有些老年人由于思想能力逐渐衰退,与他人的交往也日趋减少,思想转为闭塞,因此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偏见。那么,怎样克服偏见呢? (1)避免先入为主。前面提到的那位农夫,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真的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疑点,其实这些疑点只不过是农夫自己主观臆测的结果,而并非真的是事实。如果有些老年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作出判断,就难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对他人形

6、成偏见。 (2)避免“循环证实”。有些老年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还自认有许多“理由”和“成见”,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环证实”的影响。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即你对某人抱有反感,久而久之,对方也会对你产生敌意,于是,你就想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两人的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首先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恶性循环”。 (3)增加直接接触。许多偏见往往是由于彼此间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接触而形成和产生的。要克服偏见,就必须跨越敌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碍,加强直接接触,不管你是喜欢还是

7、不喜欢。 (4)提高知识修养水平。可以说,偏见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而对人形成偏见。,故事:科学家的偏见 几年前,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因为反对气功而暴得大名,成为明星科学家和反伪科学的“斗士”,虽然岁数很大了,但是身体好,精神好,上镜率相当高。这些日子,又因为反对中医引起关注。他的名言是:“陈晓旭是中医害死的。”前一阵一些人鼓噪废除中医,终于出现了“最权威”的支持者。借助于明星人物发表自己的“科学观点”是一个不错的大众传播学技巧,但是若要深究,我觉得这观点破绽重重。 何先生认为,陈晓旭死于乳腺癌,是因

8、为她自己相信中医,保守治疗,不肯做手术,所以耽误了,终于不治而殁。因为在何先生眼里,中医不过就是草根树皮、针灸火罐煎汤熬水的,不可能治好陈女士的乳腺肿瘤。而西医,可以手到病除,十分简单。 中医排斥手术,陈晓旭相信中医,所以不手术,所以就死了,所以是中医害死了陈晓旭,所以要废除中医这是何祚庥的逻辑。 可是常识告诉我,中医并不排斥外科手术。最早的外科手术来自中医。西汉末年的医生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还最早把麻醉剂用在外科手术上,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的质量和成功率。切除肿瘤是他的拿手好戏,不管肿瘤长在四肢上,还是在肚腹里,甚至是颅脑里。他甚至可以在那个时候做开颅手术。不过遇上了昏庸的病人,这病人是曹操,以为

9、开颅手术就是要杀自己,就提前把华佗杀死了。五脏六腑的手术,华佗先生都不在话下。他的师傅张仲景,提倡辩证施治,把中医理论一统化。还有更早的扁鹊,兄弟三人都是名传千古的神医。但是他们有个原则,就是不到万不得已,不随便伤筋动骨,破坏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天然的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中医的“元气”,就是人体的自我修复和完善的能力,手术固然可以手到病除比较直观,但并发症的概率也很高。中医是把人体作为一个世界来对付的,辩证施治,整体把握。,不仅如此,扁鹊的哥哥还是预防医学的鼻祖呢,他在没有发病之前就可以进行治疗,所以名气不大,他的二哥,擅长在疾病刚刚发作的时候治病。只有扁鹊喜欢治大病,所以名气最大,老百姓喜

10、欢好大喜功。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实施麻醉术的也是中医,比西方要早六百年。华佗炮制的“麻沸散”就是一例。有了这东西,手术才可以顺利进行。 更绝的是中医在西医之前一千多年,就可以成功对付尚未被发现的细菌了。在发现细菌之前,西医的外科手术感染率极高,死亡率高得吓人。身体有外伤感染,一般就束手无策了。聪明的中国人创造性地发明了“火疗”把伤口烫伤,把那些不知名的细菌烫死,然后按照烫伤处理。中医用獾油治疗烫伤效果很好。西医不会相信动物獾身上的油脂可以解决这么大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很多草根出身的人都有过这经历:被火烧了、开水烫了,就弄点獾油抹上,好了连伤疤都不留。 如果让华佗来给陈女士做乳腺肿瘤切除手术,小菜一

11、碟,西医倒未必。可问题根本不是中医能不能手术,中医的能力厉害不厉害,而是陈女士愿不愿意配合治疗,接受不接受这么大的肢体损害。不负责任地武断地归罪于中医,从而得出中医无用论,不是科学家的作风。 我想起另一个历史故事。二战时期,一批追随希特勒的科学家,配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一定要找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的证据,他们挖古墓,查资料,解剖尸体,分析比对,殚精竭虑,相当敬业。终于“发现”犹太人的颅骨比较小一点当然这是荒唐的,成了科学界的笑柄。颅骨的大小证明不了人种的优劣,即使真的有大有小。科学也是可以被主观干扰和扭曲的。这样的反面例子比正面例子多得多。我看网上有人说,何先生年轻时候被中医耽误过那个时代的庸医比较多,连鲁迅都不喜欢中医呢庸医和中医是不是一个同义词,就不说了,反正从此何先生所以就一直“怀恨”在心。这是不是事实,以后细查。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医的确是可以治病的,但不是包治百病。西医也是可以治病的,但同样不能包治百病。我们很多人,包括科学家,大科学家如何祚庥先生的,也往往犯这样的逻辑错误:取己所需,妄下断言。凡是支持我的证据,就留下,我是不支持我的,就剔除。 这就是科学家的偏见。,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健康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