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课件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0034100 上传时间:2020-07-26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21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课件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课件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课件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课件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课件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课件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课件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二,三,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时,清朝君臣对英国的情况一无所知。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1842年,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一,二,三,史料解读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战

2、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你如何认识和评价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这种“思考”? 提示这种“思考”是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而提出的:一方面,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国计民生有积极作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它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一,二,三,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一,二,三,拓展延伸相比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一,二,三,三

3、、维新变法思想(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一,二,三,一,二,三,自主思考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推动戊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戊戌变法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提示根本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说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涵及对这一思想的评价 史料实证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互动探究 (1)根据史料,概括“旧学”有何突出特征。 (2)概括史料阐述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

4、说明该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3)在中国近代,上述思想是如何被突破的?,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以儒家纲常为核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影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它的指导下,中国迈出了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 (3)19世纪末,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历史解释 (1)内涵: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强调以封建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军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实行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

5、日下的清朝统治。 (2)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这一思想严重削弱了传统观念的力量,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它影响了洋务派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洋务派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中体西用”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1】 郑观应在危言新编凡例中提出:“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

6、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这反映出他() A.对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已有了充分认识 B.主张把中学与西学放到平等的位置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已有深刻理解 D.已经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必要性 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结合时代背景,从时代的高度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分析和认识能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但受时代的限制,他们仍把中国传统的制度和思想视为“本”,把西方先进技术视为“末”。他们已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对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必要性,但是反对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思想。综合上述分析,D项是

7、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二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认识 史料实证 这场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追求的并不是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互动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印刷了哪些“小册子”,康有为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重新解释”。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再造中国”进行的重要活动。 (3)康有为、梁启超上述活动的结

8、局如何?你如何看待这种结局?,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等。康有为把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宣传维新思想,建立维新团体,领导百日维新。 (3)失败。维新派的活动虽然失败了,但其宣传活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形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历史解释 (1)从产生背景看,维新思想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惨败,刺激了中国的有识之士;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在中

9、国发展资本主义。 (2)从思想内容看,康有为等主张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但其提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将向西方学习的重心由“器物变革”上升到“制度变革”层面,具有历史进步性。 (3)从历史影响看,以维新思想为指导的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其反对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的主张,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2】 甲午战后,维新派提出:“泰西之国,一姓累败而累兴,盖善变以应天也;中国一姓不再兴者,不变而逆天也。夫新期必变前朝之法,与民更始。”这表明他们的变法主张() A.在借鉴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 B.在广泛调查民意的基础上提出 C.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性 D.仍与“中体西用”无本质区别 题目立意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本题旨在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解读,考查对维新思想的来源及维新派变法目的等的深层次认识能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题干材料既涉及了“泰西之国”,也涉及了“中国不变而逆天”。在总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维新派明确提出了“必变前朝之法,与民更始”的主张。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