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987151 上传时间:2020-07-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篇一: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这是一位十六岁的北大学生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回顾了自己在不同年龄段对北大的感受和理解,重点描述了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自己哪几个年龄段、选取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回答后师总结:文章用空行隔开为三个有机的组

2、成部分,先写了自己的七岁的梦想,十岁的信心、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接着回忆介绍了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最后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告慰北大。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依恋和感动,同时也表达了渴望取得更大成绩来回报北大的愿望和深情。) 要点精析 一、 知识与技能 1、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一些非常见的字词 尘缘(yu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

3、发生联系的机会。 涉足(sh):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ngyng):安闲自在地步行。犀利(x):(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安恬(tin):安详恬静。 撷取(xi):摘下,取下。 沉淀(di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一、过程与方法 1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

4、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 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写“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3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 (分析 本题旨在要求学生梳理全文的线索,可结合文章结构的分析来思考。) 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

5、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 5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在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

6、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3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

7、献的情意。 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地家长的引导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地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时,地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 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接下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1987年),也就是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背景材料: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此,80年代部分名牌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教学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破格招收品学兼优、有超常自学能力的少年大学生以加快人才培养,所以13岁的田晓菲有幸于1984年进入北京大学少年班学习。 相关田晓菲的童年生活还可读田晓菲的童年琐忆来了解。 学法指导 1在田晓菲的身上,展现了当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学生可联系自己,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