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实践教学报告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97097 上传时间:2017-10-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实践教学报告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毛概实践教学报告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毛概实践教学报告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毛概实践教学报告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毛概实践教学报告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概实践教学报告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实践教学报告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报告书姓 名: 班 级: 学 号: 专 业: 院 系: 2014 年 12 月调查主题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现状摘要近年来,重庆市的公益组织数量等多,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些大学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参加公益事业,以及从中得到什么,有必要针对当地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状况进行调查。关键字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情况、调查分析前言实践主题:我国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状况实践目的:调查我国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现状及其原因实践地点:重庆高校调查方法:实地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综述自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2、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纷纷开展一系列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环节之一,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公益行动的主要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公益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公益创意大赛的不断举行,高校公益论坛的不断创建,义工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正文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范围、方式、内容 本次调查范围:针对在重庆市主城区沙坪坝区高校内的大学生为对象,主要为本科生,无专业年龄之限。 调查方式: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并与接受调查者进行一定内容的询问,对特别影响大学生参与公

3、益事业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调查内容:主要是关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参与的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他们参与公益事业的动机以及参与过程中受到的障碍因素,对于我们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认可程度等内容。 (二)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 60 份,返回有效问卷共 50 份,调查了 50 位重庆市主城区的大学本科生。 1.样本分布情况:在所被调查的对象中,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有 5 位,二年级的有 20 位,在大三的有 20 位,处在大四的有 5 位。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其中一年级学生占 10%,二年级的学生数占 40%,大三的学生占 40%,大四的学生为 10%。 2 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4、所调查中,男生为 30 人,所占比例为 55.6%;女生为 24 人,占总数的 44.4%。二、调查结果统计(一)大学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度 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态度调查结果,有 26 人持以肯定的态度,所占比例为 52%,而近有 30%的人不大支持大学生参与。在大学期间是否参与过公益组织的一些活动,占比例 70.4%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公益活动,而有 29.6%的大学生表示是由于时间限制、不了解相关信息、没有兴趣、其他原因等未曾参与过。依据相关分析,参加过公益组织活动的 25 人抱以支持的态度,而没有参加过的 8 人就不太支持。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只有

5、少部分的同学对公益活动不热衷。但是,从关注公益活动的积极度上看,现今的大学生仍缺乏热情,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表示经常关注公益活动,积极找机会参加。这一点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本身对公益活动理念的认知不佳,参加公益活动的方式有很多,而逃避公益活动的理由也有很多,“时间限制”、“没有不了解相关信息”等原因为措辞。在缺乏正确理念的情况下,我们看到身边的不少同学不愿奉献,或者单纯追求奉献的直接回报,甚至不知道何为奉献。 (二)大学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主要针对参与过公益活动的 38 名学生调查,从而得知他们参与过爱心捐助类、各类大型赛会志愿者、慰问福利院、交通协管员、支教等哪些公益活动,靠何种方式来为公益事业做出自

6、己的应尽的贡献。 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广泛,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就更加便捷,更有利于找到适合自我的活动从而改善参与的效果。以我市的公益组织了解状况以及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得公益活动的信息为主题,对参与过公益活动的进行调查。由此图可以看出,在参与过公益活动的 38 名学生中,慰问类的活动有64%的人参与过,为参与最多的活动,出于大学生的同情心以及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利用自己的时间做出一定的爱心奉献。55%的学生表示自己做过各类大型赛会志愿者,大型赛会需要较多的志愿服务者,而大学生也能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学的一些东西用在实处。47%的学生参与过爱心捐助类的活动,当然学生时代自己并没有多少资金来捐,更多的应该是书

7、籍、旧衣物、献血等。支教类的活动应该理解为不是长期支教,短期的利用寒暑假或周末等时间的志愿活动。(三)获取信息的途径参与这些活动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取的,通过什么方式,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益机构,对于我市的公益机构了解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通过调查有一定的了解。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发达,信息量较大,71.1%的人都A.志愿服务机构 7 人 18.4%B.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 18 人 47.4%C.网络 27 人 71.1%D.自发的志愿者团体 18 人 47.4%E.同辈群体(朋友、同学)及其他志愿者 14 人 36.8%F.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 12 人 31.6%是从网

8、络上获取相关信息,就成为了他们联系公益事业的主要途径。近有一半人都是从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以及非正式的自发的志愿者团体也是获取信息,这些志愿者机构都会负责的招募一定志愿者为社会相关问题尽力,当然这些志愿机构是公益信息的集散地,所以要利用好这种资源,发展公益组织。(四)对于参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动机的研究 动机决定效果,而就为什么要参加公益组织的活动以及自己觉得做一个志愿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进而观察大学生在公益事业的参与过程中的动机。上表为调查结果,从中看出希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以及帮助有需要的人为主要目的,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主人翁,为社会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部分大学生也是出于锻

9、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为目的。三、产生这种公益事业观念和行为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1)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大学生一般都是靠家庭提供生活费的,都是消费一族,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到参与公益事业的行为与观念,有稳定充裕生活费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捐赠的方式帮助别人,因为这种方式比较方便且能给予接受者最为实际的帮助;相反,生活费来自打工兼职的大学生,相对比较少参与公益捐赠,但他们也愿意通过当志愿者等方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接受者提供实际的帮助。 (2)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不多。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现状、参与途径等信息了解甚小,并且极少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他们通常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公益活动

10、才会参加,对不了解不感兴趣的则完全不理会,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观念。 A.希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 22 人 57.9%B.大学要求参加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活动 11 人 28.9%C.帮助有需要的人 22 人 57.9%D.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 15 人 39.5%E.其他 5 人 13.2%(二)社会影响(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渠道单一。目前社会上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比较少,只有捐款、志愿者等,无法调动公众参与到公益活动的热情。特别是在学校的大学生,学校只是偶然有组织参与公益的活动,校园宣传不足,缺少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难以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2)社会的诚信度缺失。当今社会

11、出现许多“伪”穷人,他们原本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帮助的,但却欺骗公众捐款,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捐款持怀疑态度。公益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流向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诚信度的缺失、对公信力的下降。 (3)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上的公益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好,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导致大学生不敢投身到此类的公益事业中。 (4)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现代意义上的公益事业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在监管程度上存在不足,政府对此缺少足够的关注、宣传。因此,关于公益事业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还不完善,无法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四、建议及措施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公益事业是社会文明的一

12、个标尺,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理念,对推动全社会的公益实践,对青年美好人格的塑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弘扬公益精神,引导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带动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事,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一)学生自身角度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公益意识,积极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校大学生的经济实力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多余的经济物资收入来援助他人,但是大学生需要提升公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发掘身边可以进行的较为实际的参与公益方式,并投身其中帮助他人。大学生进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种,例如参加网上公益机构,进行义演义卖活动,加入社会志愿者团体等等,都是每个大学生可以做到的较为便捷可行的公益

13、方式。另外,大学生作为现在中国社会上一个大开销群体,并没有想象中的贫困。大学生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节俭,学会理财,并把其中一部分投入到帮助他人的公益事业中,相信人间真爱,以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尽早背负社会责任心。 (二)学校角度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公益的平台,做好宣传,给予当代大学生充分的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调动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公益现状并不乐观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平台给其发展,学校及校内的社团组织应在全校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红十字会、公益总会等组织开展的公益公益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围,促进公益事业在校园中的发展。 同时,在校内形

14、成公益光荣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采用标语,海报等鼓励形式,在校内传媒大力宣传,营造公益公益氛围;或定期邀请一些公益或公益组织的创始人来校做演讲,宣传公益的本质意义,塑造大学生对公益的正确理解。使同学们形成一种多多参与公益的心理,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三)社会角度社会上的公益机构应该努力吸收大学生这一阶层,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做贡献。 当今社会诚信度缺失是一大问题,公益结构应首先提高自身质量和诚信度,让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况公开透明化等。 同时,政府应该提高对公益机构的重视程度,在监管上加大力度,并积极开展各类社区、大学公益活动,以求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公益活动中来。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和其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着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公益公益事业,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公益的火把温暖世界。五、结论改善社会公益事业的环境,消除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顾虑,提供更好的信息渠道,让大学生置身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政府及社会公益组织加大公益事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公益文化氛围营造上加大投入,及时与参与公益事业的市民及学生进行适度沟通,解决在参与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阻碍因素,从心理上解决后顾之忧。教师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