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一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及中国古代政治家)复习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94656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一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及中国古代政治家)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一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及中国古代政治家)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一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及中国古代政治家)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一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及中国古代政治家)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一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及中国古代政治家)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一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及中国古代政治家)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一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及中国古代政治家)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秦国灭六国(统一)1、背景(原因)春秋:诸侯林立战国七雄=统一是大势所趋;战争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地区间交流加强=社会基础;秦国实力强大: a、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战斗力强(钢制武器、骑兵、士气等)秦王赢政雄才伟略:继承发展商鞅变法时的军功爵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广泛吸引各国人才,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略。(个人适应潮流)2、战略方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3、经过: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4、影响:地位: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政治: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国家走向统一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

2、安定民族:交流融合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2)核心:君主专制 (3)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4)内容: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实行郡县制御史大夫(5)机构:皇帝中央:丞相 郡(守)县(令)太尉2、军事上:统一六国、开疆拓土(1)BC221 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影响:

3、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疆域辽阔的封建国家正式形成。(2)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并增设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影响:使秦的疆域“东-南-西-北”,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交流焚书坑儒:维护专制统治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5、其它:法律上:颁布秦律内容详细、刑罚严酷、体现地主阶级意志、对后世法律制订有深远影响交通建设: 陆驰道、直道;水渠道便于政令下达,调遣军队,

4、巩固统治,也便于各地交流三、暴政1、表现:焚书坑儒:a、限制思想,摧残文化;b、维护专制统治修筑长城:a、百姓徭役增加,大量死亡,民怨沸腾b、抵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墓消耗大量钱财、挥霍无度,还迁富豪、收兵器,求长生等等2、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四、评价功:1、秦始皇具雄才大略,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

5、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重农抑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过: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长期征战,大兴土木,兵役、徭役、赋税繁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是一个惟我独尊、穷奢极欲、专制暴虐的暴君,他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一、玄武门之变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镇压农民起义,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功劳卓著,受加封。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2、玄武门之变评价: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嫡长子继承

6、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 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帝位之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概况: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历史概念: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

7、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设置羁縻府州: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

8、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评价: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友好的对外政策:开放的文化政策:评价:开放的对外

9、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三、晚年的反省:“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四、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

10、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少年天子:幼年继位,志做明君2、康熙初年清朝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中央与少数之间的矛盾)任务: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满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任务:缓和满汉民族矛盾3、除掉鳌拜,但免其一死,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康熙

11、帝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1、 加强君主专制:在宫内设南书房,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三藩为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威胁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康熙下令撤藩,亲自指挥,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2、东南:统一台湾:任用施琅为将,迫使郑克塽投降,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3、西北:平定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以“除恶务尽”的气魄,深入大漠,三次御驾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2、 崇尚儒家文化,缓和满汉矛盾: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5、加强与蒙、藏

12、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册封班禅(清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保护了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目的。6、东北: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军事上: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外交上:1689 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内容: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评价:两国平等协商而签订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两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边界一百七十年

13、的稳定。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不是“大清”这一称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意义:经过康熙帝的努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空前的巩固与发展。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此时的清朝疆域,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国家统一,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统一,希望社会安定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康熙的实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三、康熙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简单归纳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同时重农抑商;文化:提倡儒学,学习西方科学,兴文字狱等。对外:抗击外来侵略,逐渐闭关锁国政策。四评价:A 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

14、国家;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 仍有局限: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显示优越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C 康熙在位 61 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接触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课程标准】(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

15、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知识梳理】一、孔子(一)孔子的生平(1)少年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2)三十而立:精通“六经”,办私学成功。(3)涉足政坛:在鲁从政,先后任中都宰和鲁国司寇。(4)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返回鲁国。(5)晚年专修诗书:整理典籍,删修春秋,整编“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献身文教。(二)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1) 时代背景: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主要内容:思想:A“礼”: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 ,匡正社会秩序。(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B 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