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925882 上传时间:2020-07-25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83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国际贸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国际贸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国际贸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国际贸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知识(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揭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的理论。,国际贸易思想的萌芽:分工交换思想 1.荷马史诗记述过,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一个铜制的三角鼎等于二十条公牛。 2.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指出,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3.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 4.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从道德上仍对商业贸易持怀疑态度,但他支持利巴涅斯,承认即使完美的城市也需要商人进口所需的产品和出口过剩的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重农主义学说,一、重商主义概念 早期的重商主义学

2、说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以增加国家货币财富和促进资本积累。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即通过对外贸易的出口大于进口,从中取得顺差,以增加货币流入量。 无论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均以保护贸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主导思想。重商主义学说作为贸易保护理论的代表思想,将在保护贸易理论中详细阐述。,二、重农主义 1.产生背景: 从十七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重农学派。 2.代表人物: 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ranois Quesnay,16941774)。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杜尔阁

3、(AR. J.Turgot,17271781)。 3.主要观点: 轻视贸易,认为贸易并不能带来任何财富的增加; 主张“自然秩序”,也就是不应以人的意志来转移客观规律,即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4.学说影响: 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使得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贡献,但他们的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亚当斯密,他曾在法国三年,与许多重农主义者相识)有很大的影响。,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一、理论的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对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曾起过重要作用。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他们不再需要贸易保护,迫切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和

4、政策上废除重商主义,建立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born in Scotland Versatile man One of the greatest economists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经济学之父 1759, 道德情操论 1776, 国富论 Smiths view on international trade : Absolute Advantage,1.Adam Smith and his Contribution,This was Adam Smiths first book, written while he was a professor of

5、moral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It is in this book that Smith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n invisible hand,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2.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国内货币增长物价上升(短期供给不变) 竞争力下降,3.国富论中对分工的论述国富论分工的优点,逆差,持续顺差,二、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

6、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2.概念 绝对优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3.绝对优势

7、理论图析: 22模型:甲、乙两国(英国和葡萄牙) X、Y两种商品(毛呢和酒) , 劳动(天)、产量(吨) 分工前: 分工后:,等价交换:XY=11(1X换1Y),4.结论 (1)按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各国的福利提升 (2)按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世界的福利提升 思考: 若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存在于同一国家,那么贸易能否继续?,5.理论的局限性 斯密的那个“未作论证情况下的假定”就是著名的“斯密假定”(Adam Smiths Assumption)。(基本假设第三条) 根据斯密假定,如果某个国家连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处于全面的绝对劣势(Absolute Disadvantages)

8、,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应该进行贸易?如果还进行贸易,是否还存在普遍的贸易利益? 如,对前面的例子作以下改动:,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一、理论的产生背景 为避免利益受损,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费用的法律,称为谷物法,以阻挡谷物进口。李嘉图的理论正是反对这一谷物法的。 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政治经济学 谷物法: 1.谷物价格上升 工业原料价格上升 工业成本上升 2.谷物价格上升 - 工人工资上升 工业成本上升 3.阻碍农产品进口 遭报复 工业出口受挫,David Ricardo(1772-1823),born in London

9、and was the third of 17 children. had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and went to work for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4, successfully. Leave home with wife,10years later got 2,000,000 pounds at the age of 27,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economic. One of the greatest political economists.,Principles of Political

10、Economy and Taxation,1817年4月,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二、理论的主要内容,1.相关概念 机会成本(比较成本):,比较优势:较之另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上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比较成本)的优势。 上例中甲乙两国的比较优势为何? 2.基本假设:与绝对优势理论基本相同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比较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

11、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3.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简而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在任何产品上均有优势的一国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最大的产品,而另一国生产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4.比较优势理论图析:22模型 分工前: 分工后: 如何分工?,设贸易条件:R=1 (2X换2Y),5.结论 (1)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各国的福利提升 (2)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世界的福利提升 因

12、此:若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存在于同一国家,贸易能继续开展,6.一般均衡分析:国民预算线 + 社会无差异曲线,0 1 x,0 1 2 x,1,1,CIC0,CIC1,甲国,乙国,y,CIC1,CIC0,2,y,三、理论的局限性,1.与现实有差距,前提假设 2.理论上的“死角”: “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 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

13、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世界为之震惊。,西班牙烧鞋事件,“西烧”事件的背景,埃尔切是西班牙的制鞋中心。头脑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这个商机,纷纷来此或开设鞋店,或设厂制鞋。由于中国鞋的价格优势,中国商人的生意不断扩大,鞋店更是在几年内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60多家。,与此同时,当地鞋业却日渐萧条。一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事件的起因:依据比较优势的低价竞争 思考题: 1“埃尔切事件”反映了温州模式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哪些局限? 2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对策避免类似“埃尔切事件”的发生?,引发反华情绪,招致非关税壁垒,“温

14、州鞋凭什么在世界市场上攻城略地(比较优势)?,“温州鞋事件”的反思,第三节 国际交易方程式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1.李嘉图的不足 只说明了各国进出口的类型,未说明交换比(价格) 在前述模型中的假设 按照两国对商品的相互需求确定交换比例 2.约翰.穆勒 john stuart mill , 1806-1873 英国经济学家 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3.相互需求论 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国际贸易的价格决定和利益分配问题,其分析仍是建立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上。 认为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是由贸易双方对商品需求的数量比来决定的。国际交换比应介于国内交换比之间。,二、国际交易方程式 国际交换比,即为贸易条

15、件,R 讨论保证两国贸易实现的贸易条件(比较优势例) 贸易前: 甲国内1x=0.5y 乙国内1x=2y,贸易前: 甲国内1x=0.5y 乙国内1x=2y 开展贸易:甲国出口1x换Ry 乙国进口1x耗Ry Rax/ay a*x/a*y, 令R=0.1,即1x=0.1y 甲国所得-0.4y, 乙国所得+1.9y, 是否贸易? R=ax/ay a*x/a*y, R=0.5,即1x=0.5y 甲国所得0y, 乙国所得+1.5y, 是否贸易? ax/ay R a*x/a*y, 令R=1, 即1x=1y 甲国所得+0.5y, 乙国所得+1y, 是否贸易? ax/ay a*x/a*y=R, R=2, 即1x

16、=2y 甲国所得+1.5y, 乙国所得0y, 是否贸易? ax/ay a*x/a*y R, 令R=3, 即1x=3y 甲国所得+2.5y, 乙国所得-1y, 是否贸易?,结 论: 1.国际交换比介于国内交换比之间 即0.5R2 2.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交换比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则利益越大 国际交换比越接近自己国家国内交换比,则利益越小 3.国际交易方程式: 一国产品与他国产品相交换的价值,应该使该国的出口总量刚够支付该国进口总量所需的价值。,第四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现代的理论分析 一、2*N*1模型 二、M*2*1模型 三、2*2*2模型 2个国家 2种商品 2种生产要素,四、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1.贸易竞争力指数 又称净出口指数法,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比较简单的度量指数 大于0,说明该产品为净出口,值越大越有比较优势 小于0,说明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