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90163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殡葬文化研究 2012 年 01 期】 双月茶座版权归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所有 欢迎投稿清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诸华敏(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所长):追远,清明节在民间已过了两千多年了;近看,自从国务院批准清明节正式列入法定假期的范围以来,也已好几年了。作为民俗活动,年年清明年年过,思亲、怀古、敬祖、感恩、抒情,年复一年。然而,今年清明大不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更进一步强调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清明文化节更具有了历史和时代意义。清明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如何在文化意义上进行传承、创新与管理呢?就这个常话常新的课题,特请各位茶客发表高见。一、清明节列入节假日范围,是对中

2、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可是,当清明墓祭人流、车流如井喷一般涌来的时候,我们纠结在了“清明排堵”上,而忘却了清明的文化本意。那么多年“清明排堵”的艰辛,并没有换来清明管理工作的常态。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尚未找到“清明排堵、越排越堵”的科学解决方案。诸华敏:“清明拥堵”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话题。年复一年,清明墓祭的人越来越多,马路上的轿车也越来越多,拥堵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越来越堵”将是一种常态吗?我们如何应对这种“越来越堵”?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如何从“清明排堵”管理的疑难中解脱出来,尽快进入到清明文化建设的境界中去?张志诚(民族宗教工作者):清明拥堵无可厚非,它是现在社会自然正常的一种文化现象。传承、

3、发展、繁荣清明文化,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欢乐吉庆地过好清明节,清明拥堵的现象就不可避免。清明节被淡化,乃至被遗忘为时已久,清明法定以后,人们深情地沐浴着节日吉祥,纷纷出外扫墓踏青,祭念先人,这样就有了清明拥堵。随之,也便有了管理上的清明排堵。我理解的拥堵,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焕发,繁荣昌盛的景象。比如描写宋朝汴京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 ,展现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风俗世情,图中人员 551,牲畜 560 匹,不同车轿 20 余量,船只 20 余艘,实可谓清明拥堵,但秩序井然。乔宽元(注册咨询专家、本刊顾问):现在处处讲转型,对于“清明拥堵”的管理也要现代转型,说到底是要科学化。最近到美国旅游,时

4、遇拥堵,但秩序非常好,我本人没见“恶性拥堵”的状况。所谓“恶性拥堵” ,就是有人故意把路“挤死” ,让人们无法自行疏通。我乘小轿车在美国马路上行驶几百里,偶见警察,更未遇一个“协警” ,可交通井然。询问司机,说到两个基本原因:一是法律严明,二是普守诚信。我认为,在我国“清明拥堵”中,既有法制不全的问题,又有诚信缺失问题,这两大问题,是社会问题,非一个部门、一个行业所能解决,但在清明节时叠加到了民政官员身上,也叠加到殡葬工作者身上,这是“过度问责”了。现在弄得管殡葬的民政干部每到清明时提心吊胆,更不敢大胆创新抓清明文化建设,怕“生事”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张立蓉(本刊编辑):“清明拥堵”

5、现象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管理不力” 。就上海来说,小轿车的增长远超过马路公里数的增长;死亡人口每年超过10 万,又具有累积效应,即一年死 10 万,五年累计 50 万,从而使墓祭人数逐年递增。上海每年清明墓祭人数已超 800 万,祭扫车辆约 70 万车次,基本原因就在于此。这些都是与民政干部无关的客观因素。其实,关于“小车换大车” 、 “地铁加短驳” 、 “错时墓祭”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社会交通管理范畴的事,单靠民政干部是难解决的。因【殡葬文化研究 2012 年 01 期】 双月茶座版权归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所有 欢迎投稿此,我认为,民政干部既要勇挑重担,把“清明排

6、堵”工作做得更好,又要善于执政,不必纠结在“交通排堵”中,而要腾出手来,着力做好清明文化建设工作。但应当注意的是,发展和繁荣清明文化是民政部门不可推却的责任,也是殡葬工作者不可推却的责任,决计不能用“清明排堵”忙作为理由而疏于清明文化建设。未失(本刊作者):面对越益繁重的“清明排堵” ,民政干部实是不易。但要理性地看待“清明排堵” ,正如年年发生的“春运之堵”一样,如当下的社会格局不变, “堵情”不可能逆转。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也不是坏事。 “春运之堵”一旦消失,城市将失去一大批建设者和服务者,城市必然减慢节奏;“清明排堵”发生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假如堵情一旦消失,城市化发展可能受到影响

7、。因此,我的想法是, “清明排堵”必然出现,“恶性拥堵”应予防止,因堵而暴发恶性事件应予避免。一旦发生,应积极应对,力争将危害减到最小程度。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和繁荣清明文化。如是“怕堵”而疏于建设清明文化,这就陷入因噎废食的误区了。乔宽元:既要过好清明,又要防止恶性拥堵,两全其美的事应是可以做到的。当今的高速城市化,使我们在清明节的短时期内,同时奔向少数几个有限的公墓,采用了同种单一的行为方式墓祭,运用几乎同种交通工具小轿车,来纪念和感恩先人,又处在城市化中交通欠发达的时候,那么,拥堵也就十分自然的了。一旦其中某一个原因可以予以理性地改变,拥堵的程度就完全可以随之改变。可是,清明时节的短时性

8、是不可改变的,公墓的数量也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提高交通的便捷性也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那么,可以较快改变拥堵程度的就是“驱车墓祭”的行为方式了。诸华敏:我不简单地反对墓祭,但墓祭决不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过清明的唯一方式;集中在清明节那一天的墓祭更不是正宗清明的“经典” 。历史上的清明节,活动内容多种多样,也决计不是单一的祭祀模式;家祭、社祭与墓祭一样,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属于人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也应该循着“祖训” 、 “祖例”去改变;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中,进行文化创新,过一个正宗的清明,并发展和繁荣清明文化。我们深信,一旦清明文化在理念和实践中得到“正本” ,清明的高度拥堵

9、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二、一个文化强国需要传统文化节日的支撑。清明文化,如同其它中华文化一样,也要发展,也要繁荣,这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殡葬人的多年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疏理、归纳、总结、提升宝贵的创新成果,并将之凝聚起来、沉淀下来,进入清明文化节的常态之中,同样也是我们的使命。诸华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文化强国”的号召,这是十分鼓舞人心的。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礼仪即是文化之谓也,或者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在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这对振兴中华,实现伟大复兴,皆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民

10、俗节日可谓是宝中之宝。不同的节日,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容,春节也好,端午也好,都是多姿多彩的。清明节同样也是如此。中华文化一旦缺失了传统文化节日,将会显得干瘪与枯燥。因此,珍惜属于中华民族自已特有的节日,是“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重要课题。今年的清明节,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理应有新的高度,新的展现。张志诚: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祭祖感恩。清明节祭祖不是一般的哀思纪念,而是感【殡葬文化研究 2012 年 01 期】 双月茶座版权归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所有 欢迎投稿念故去祖亲的恩德,这是最能激励后人的事情。 “祭思敬,丧思哀” ,要有真情实感,不是走过场,也不是仅仅乞求祖亲之灵保佑;报答祖恩,不忘根本

11、,这是祭祀者内在情义的表达,不应有功利性的计较。中国自古就讲感恩戴德,别人的恩德不仅不能忘却,还应加倍报答,即民俗讲的“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 “先祖者,类之本也。 ”祖宗造就了家庭,父母给予了生命,如此大恩大德,人们更不应忘记,要以一生相报。此外,先辈贤达创下了基业,祖国和人民养育了我们,师友同仁扶助了我们,如此深恩广德,不可须臾淡忘,终生相报也是报不尽的。清明节就是感念恩德这一传统的重要节日形式。因此,清明节期间,社会要组织具有感恩内容的多种多样的活动,纪念民族的圣贤伟人、功臣烈士;家庭要有回忆先辈生平事迹的活动,使青少年知所由来,产生尊祖敬宗、认祖归宗之情,以便不忘根本,铭记祖德。朱

12、长超(特约编辑):我认为,我们过清明,首先要给清明正确地定个性。我们应该先要正确地认识清明节的内涵,清明是个综合性的传统文化节。它的主旨是文化,是传统文化,它具有综合性。它是个集郊游、体育、祭祀、美食、娱乐等等文化因素于一体的一个综合文化节。它是个体育节。古代清明时节,人们郊游,踏青,大地在严冬后恢复了生机,人们也要到郊区走走,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它也是美食节。清明时节,人们饮美酒,吃美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人们还做青团,吃各种点心零食,美味在口,其乐融融。更重要的,清明是祭祀节,人们到墓地扫墓,在墓地上加土除草,或在家祭奠先人,烧点菜,放点果品,让先人好好享受一顿。或在家里

13、静静地缅怀先人,思念先人。除此之外,清明更是生态节。人们在清明前后植树,造林,整枝,清扫枯叶,施肥,清明时节种树,成活率高,生长好。清明时节,古代中国的田律禁止斧斤入山林,不准拾鸟蛋,不准捕鱼。鲁国君主曾经在清明时节在泗水里捕鱼,被有个叫里革的人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差一点没收了他的网,因为清明时节鱼正在下籽,捕一条鱼,等于杀了几万条小鱼。当时规定,清明时节不准捕鱼。此外,清明还有许多文化的内涵。这些内涵,都是我们清明文化节的发展根据。张志诚:时代变了,节日不可完全复旧,如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我们遗忘得太久,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

14、层面,都没有解决好,造成许多地方存在吃喝玩乐而缺乏清明文化内涵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要为清明节文化呐喊,自觉地摸索创新,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普及清明节文化的意义。王文骐(特约编辑):本刊坚持数年用超常规的篇幅,广泛而又深入地谈论“清明”话题,虽然谈不上新意,却属难能可贵。仿佛是从 2008 年开始,央视艺术人生栏目在清明节前后也相应推出文化名人的专题访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安徽创办的大型文学期刊清明 ,刊名虽说只是借代词,但它足以说明“清明”对文化的渗透与感召力。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同样,在传世的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清明”

15、题材的作品。从微观上看,清明不仅仅是完成一种祭祀仪式,更是参祭者敬畏生命、感恩先人、洗涤心灵的情感功课。因此,我认为在传承、发展、繁荣清明文化的问题上,本刊的守望与执着完全出于一种文化品质上的考量。这样的守望与执着是很有意义的。诸华敏:传承、发展、繁荣,是正确对待清明节的“三步曲” 。先要传承,要正确传承,别传歪了。老祖宗的清明节内容十分丰富,内涵十分高尚,既有洗涤心灵的内在需求,又【殡葬文化研究 2012 年 01 期】 双月茶座版权归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所有 欢迎投稿有敦促族群和睦、相互激励之功效。可今天单一地关注墓祭,是不正确地传承传统清明节的一个表现。当下,不少人对圣诞节、情人节一类的洋节

16、日的引进不遗余力,花大钱造势。去年的圣诞节,到处有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圣诞树,节日气氛十分浓重。而对清明节则是冷冷淡淡,因为没钱可赚,也不动脑筋去赚。这种情况,在清明上河图上是没有的。当社会上对清明文化建设忽视的时候,我们殡葬界站出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值得称道的。殡葬工作者为清明节的传承、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明节史上,我认为要写上一笔。郑翔(本刊编辑):正本清源,正确传承清明节传统,这是一个前提,不传承就高谈发展,必然导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在正确传承传统清明文化的前提下,我们这一代人,还负有一个发展和繁荣清明文化的使命。发展是传承基础上的发展,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传承;繁荣是发展基础上的繁荣,而不是“冒虚火” ,热衷于“抢眼球”。一旦失去了清明节本有的灵魂,繁荣就是虚假繁荣,我们殡葬工作者要发扬务实传统,在“传承发展繁荣”的长链上深深地打上可以载入史册的印记。这是我们可以引为骄傲的。邵颖(本刊编辑):中国殡葬人在多年实践中,为精心打造“传承发展繁荣”的文化长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