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3988315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建新中国)(一)时间:1949 年 9月 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大会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P3-4)(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接

2、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 周恩来 为政务院总理, 朱德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 年 10月 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 法政府。(54 门礼炮齐响 28响:54 门象征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 54个民族,28 响代 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 28个春秋)3、阅兵式由 朱德 任检阅司令员。(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三、西藏和平解放(

3、标志祖国统一大业基本完成)1、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1951 年 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 西藏地方政府鉴定和平协议,1951 年 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3、 昌都战役 ,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咽喉要道, 阿沛。阿旺晋美 率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4、意义:(1):祖国统一大业基本完成(2):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第 2 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稳定物价之战毛泽东对 米棉之战 的评价,不亚于淮海战役的胜利。二、土地改革(P9)1、标志:1950 年 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

4、动在全国农村展开。2、结果:到 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参阅 P9“土改”的相关图)3、作用(意义):- 2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两千多年指从 战国时期 开始)三、抗美援朝(1950-1953 年 7月)(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2、目的: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

5、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参阅 P1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图)3、英雄人物:黄继光(在战役中牺牲,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4、结束:1953 年 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6、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7、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奋战, 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

6、出了巨大贡献 8、美国将军克拉克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第 3 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15)1、会议的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 年 9月北京;2、会议的目的:制定宪法3、宪法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几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 具有 资产阶级国和国宪法性质 的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 临时宪法 性质的法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

7、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6、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二、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6)(1)提出: 1953 年 12月我国政府同 印度 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2)目的:促进我国同印、缅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3)倡导:中国、印度、缅甸(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影响: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性质(特点)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8、 3 -或者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3、会议的主题: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4、周恩来对万隆会议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错纵复杂。5、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6、万隆精神: 平等、协商、求同存异7、求同存异:(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求同: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存异:指各国的处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8、29 个亚非国家的共同遭遇:都曾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第 4 课 社会

9、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书 P20)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公布 )时间: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491956)内容: (一化三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国家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指由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 年)(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3)成就:一田( 克拉玛依油

10、田 )、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 )、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参阅书 P21“第一个五年成就示意图”)(4)结果:到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二、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1、1955 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3、概况: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 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 要问题农业 走合作化道路手工业 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从 加 工 订 货 为 主逐 步 向 公 私 合 营过 渡到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

11、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政治: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4 -法律: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经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标志着 社 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 中占据主导地位,也 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12、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20 世纪中国的 2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4、土地改革后与农业合作化后的农民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自由处理土地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1949.91956 年底,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2年,巩固政权;19531956 三大改造(2)1956 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3)19661976,文革时期(4)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第 5 课 学习探究(一)1、 民族区域自治 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3、(P26)2、5 个民族自治区,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 广西藏族自治区1958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 西藏自治区最早成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区。(参阅书 P28“自治区成立时间表”) 第 6 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19561966)一、中共八大(1956 年 9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P31)1、背景: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 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2、主要内容:(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人民对经济文化

14、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 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5 -3、评价: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二、重大失误(P32)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1958 年 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评价总路线 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忽视了客观经

15、济规律2、失误的表现(1)1958 年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3、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4、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结果(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泛滥(3)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 有过的经济困难5、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原因: 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6、经验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国

16、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国民经济复苏:(1)退赔多农民的无偿征调,坚持按劳分配(2)1961 年,国民经济调整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七千人大会结果:1962 年底开始复苏,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自然灾害;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协议2、 列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3、 改革开放前使用购物“票证”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太低 。4、 某地在 20世纪 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有 20,到 60年代只有 9,原因在于( )A、洪灾频繁 B、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