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830312 上传时间:2020-07-2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思想,一、鸠摩罗什生平简介 二、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 三、开设译场 四、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再探讨,鸠摩罗什生平简介,鸠摩罗什(344-413)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原籍天竺, 博学多闻,游历西域各国,幼年便成为西域各佛教国公认的佛经大师。公元384年苻坚遣吕光灭龟兹国,鸠摩罗什随军东来。公元401年后秦姚兴灭后凉,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尊为国师,并在译场“逍遥园”主持译经事业。他和南朝的真谛,唐代的玄奘和不空,并称为我国佛经的四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精通佛经,又通晓梵汉两种语言。他得到姚兴的大力支持,又得到释道安门下众多名僧的帮助。在这些优越的主客观条件下

2、,他把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大的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译出佛经近300卷,在所译的佛经中大品般若经、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都是传诵后世的重要经文。,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1)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高僧传-鸠摩罗什传) 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信”、“达”、“雅”三项翻译标准。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即是 “信”;“其文约而诣,旨婉

3、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即是“达”;在“信”、“达”之外,罗什还要求译文雅正,以便阅读。,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2)翻译文体,我国翻译史上有名的译例就是罗什推敲正法华经的译句:古译原为“天见人,人见天”,罗什译经至此,觉得太过质直,就与僧睿商量,改译作“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此译顺应当时趋向绮丽的文风,讲究译文的文采。 罗什对译经文体的改革还表现在他对音译的处理上。僧睿大品经序说到罗什翻译时,“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缪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罗什对于那些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语是坚持音译的。,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

4、3)重译,在罗什之前的译者,往往以中国玄学唯心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佛经,因此经常借用玄学名词来译佛学概念,释道安反对这种“格义”的方法,罗什译经则完全屏弃“格义”,付出不少心血去创立佛教专用名词。罗什在翻译时,通过采用汉字音译等方式,重新定名,改掉了以前译本中直接援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概念术语,从而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基本上还了佛典的本来面目,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作。,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4)翻译态度,罗什的意译并非毫无原则的乱译。他运用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于接受理解。可以说,罗什是我国较早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译者,与后来西方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不谋而合。 罗什译经庄重严谨。他先将梵文

5、译成口语,讲出义旨,并拿旧译来对照,经过详细讨论,写成初稿,还要以“论”证“经”,再做修改。他的译场也是论场,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辩论,互相斟酌,所以“一言三复”,“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罗什对翻译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其以前译者多不署名,道安编撰综理众经目录时,在确定译者方面花了不少工夫。因此,罗什首倡译者署名,以负文责。,开设译场(1),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1)翻译培训派创立翻译培训班的前提:归根到底,就是能否进行文学翻译教学的问题。 耶鲁大学的策德内斯(Jonans Zdanys)在翻译教学:翻译教材结

6、构的几点说明(1987)一书对此做了论述。最初他对文学翻译教学也持怀疑态度,通过实践,策德内斯打消了疑虑,认为翻译确实可以进行教学,并希望能吸引有志于文学的青年一起“探讨诗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Zdanys,1987:10)。他说: 虽然我仍坚持创作不宜教学的观点,但我确实认为认真讨论不同理论的文章,仔细研读原诗,对翻译的反复推敲以及对翻译各方面的探索会使每一个参加培训班的人更深刻地了解翻译的动态过程.对文学的复杂性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Zdanys,1987:11) 2)翻译培训派理论和实践的代表人物应首推哈佛大学的里查兹(I. A. Richards)。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里查兹在哈佛大学

7、创办了阅读培训班。这实际上是以后创办创作培训班及翻译培训班的前奏。里查兹的真正目的是要创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用来“充分地理解”文本,以求得正确而统一的反应。在里查兹所办的培训班里,里查兹企图就交流问题(communication)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为此他制定了一些规定和条款,他说: 制定这些规定和条款的目的是为了使交流更有效、更准确。更具有辨识能力(Richards,1929:11),开设译场(2),二、罗什开设译场 1)背景 罗什入华时,正是佛教在南北中国大面积推广之时,随着佛教信徒的增加,规范佛经翻译已经成了社会的一种必需。罗什是我国最早开设译场的译家,他在长安逍遥园与长安大寺设立译场

8、,率弟子八千余人,大规模地翻译佛经。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从而为以后译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罗什所做出的贡献 培养翻译人才:罗什不但翻译,而且讲授,使翻译与讲习相结合。培养了许多造诣很深、名冠华夏的僧人,其中著名的有僧睿、僧肇、慧观、道融、昙影等。 他使得佛经翻译由个人行为或少数人行为变成一种近乎大众的行为,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这不仅避免了少数人翻译在技术上存在的不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所译佛经的信誉度,使伪经市场大大缩水。 他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的标准本或者说是范本。 他利用国家政权的介入,

9、确立佛经译本的权威性。后秦皇帝姚兴不仅对罗什优宠有加,而且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到罗什的译经事业中来。从鸠摩罗什译场的成立开始,中国佛经翻译的性质上升为国家的文化事业,进入了“官译”的历史阶段。这种翻译力量与机制的重新整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典型地表现在人才的聚集上,也就是对包括官府在内的各类社会人才的吸引上。为便于管理,姚兴还特别设立了僧官。,开设译场(3),三、美国翻译培训派与罗什开设译场的相同之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翻译可以进行教学,以便培养翻译人才 制定一定的规范,寻求统一。里查兹制定了一些规定和条款企图通过交流寻求某种统一的答案;罗什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互相辩论,互相斟酌,

10、“一言三复”,“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再探讨,几组概念 直译意译 质文 异化归化 神学性非神学性,译者的天平倾向? 作者or读者,鸠摩罗什 VS Benjamin,Benjamin: Denn kein Gedicht gilt dem Leser, kein Bild dem Beschauer, keine Symphonie der Hrerschaft“ (“没有一首诗为读者而作,没有一幅画为参观者而画,没有一部交响曲为听众而谱”),Selbstgeltung 自身价值,鸠摩罗什 VS 鲁迅,鲁迅: “硬译”“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 “我的译作,本不在

11、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甚而至于使人气闷,憎恶,愤恨”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了,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所以在现在容忍多少的不顺,倒并不能算防守,其实也还是一种的进攻”,鸠摩罗什 VS Nida(1),Nida:,鸠摩罗什 VS Nida(2),玄奘本:(公元648-656年) 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界而般涅,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故?善

12、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罗什本:(公元402年)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鸠摩罗什 VS 支谦,支

13、谦: 采用意译的方法,改“胡音”为汉意,大量采用道家术语来表示,“凡是涉及重大哲学方面的概念,几乎都是来自老子” “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支谦之所以能够开创新的“文”的译风,是因为他生于中国,长于中国,“除了佛学之外亦熟知中国本土学说,要利用中国学术思想作为参照系,自然感到得心应手”,两个问题,一、如何看待鸠摩罗什的“增删”问题? 二、鸠摩罗什的译文是否“华美”?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

14、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 四面一时,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爆声震烈,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 (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依实出华,关于“不可译”(1),“天竺国俗,甚重文制。改梵为秦,失其藻味。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梁高僧传卷二本传) “推什公本意,殆持翻译不可能之论”梁启超 Alles bersetzen scheint mir schlechterdings ein Versuch zur Auflsung einer unmglichen Aufgabe. D

15、enn jeder bersetzer mu immer an einer der beiden Klippen scheitern, sich entweder auf Kosten des Geschmacks und der Sprache seiner Nation zu genau an sein Original oder auf Kosten seines Originals zu sehr an die Eigentmlichkeiten seiner Nation zu halten. Das Mittel hierzwischen ist nicht blo schwer,

16、 sondern geradezu unmglich.“(Humboldt)(由于语言的差异,翻译者处于两难境地,要么过于贴近原文而失去本族语的魅力,要么拘泥于本族语而牺牲原作的风采。),关于“不可译”(2),Humboldt: Ein Wort ist so wenig ein Zeichen eines Begriffs, da ja der Begriff ohne dasselbe nicht entstehen, geschweige denn fest gehalten werden kann; das unbestimmte Wirken der Denkkraft zieht sich in ein Wort zusammen, wie leichte Gewlke am heitren Himmel entstehen.(符号和它所指之间的关系犹如天空中的浮云,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Weisgerber: Weltbild der Muttersprache“(母语的世界观),参考文献,Stolze, Radegundi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