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案资料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9788555 上传时间:2020-07-2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案资料(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沙龙,研讨话题: 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子 2、专家的理论和解读 3、案例分析 4、案例分析 5、期待的共识,谢谢大家的合作!,以“唐太宗”为例 哪一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唐太宗是唐朝皇帝,年号贞观,他实行,取得了;、唐太宗生平事迹年表;唐太宗是一位开明君主;贞观之治的条件,原因,特点,历史作用和意义。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复现这些“知识”。 、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唐太宗生平事迹、编写其年表的思考程序,解释与评价唐太宗的认识程序。怎样编制历史人物或王朝的大事年表、分析统治思想、制度、政策与社会后果的关系,如何解释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分配与制约及其后果、评价封建帝王功过是非的思维方法

2、。 、赏识封建制下唐太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为君理念,信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人生哲理,赞成忠诚直言与房谋杜断的为臣之道。,“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话题,它为什么重要?,缺乏用历史的视角去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反思主观认识的经历体验和思维方法。,问题的提出背景: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过程与方法”,涵义: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里的“过程”指的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和条件下,经历和体验确认史实,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方

3、法”指的是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 价值追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历史学的价值,构建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常用的历史科学方法,发展历史学科能力,培育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终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打下基础。,谁的“过程与方法”?,学校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应该是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的亲历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非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的直接讲授或讲解。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的案例,使学生获得像前人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反思主观认识的经历和体验,激活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怎样知道是什么”和“怎样

4、认识为什么” 的知识,即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的知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积累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 ; 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由证来”的方法。,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过去,我们告诉学生历史上发生 了什么,希望他们能记住历史。 现在,我们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探寻历史,希望他们对历史过程进行体验思考和认识,从中习得方法,汲取智慧,拓展视野。,聂幼犁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1体验从少到多、由点及面收集历史信息的过程,学习从新材料中汲

5、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 区分作者对史实的客观描述和含有主观认识的表述、解释或评价。 初步或基本懂得神话、寓言、小说、诗歌、楹联、绘画、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和民族民俗学研究成果中的史料价值,汲取其蕴含的历史信息。 初步或基本懂得“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一手资料”与“转述资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主要区别,汲取其蕴含的历史信息。 初步或基本懂得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以及由此所获历史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和证据价值。, 初步或基本懂得以时间(公元纪年,朝代和按生产工具、文化类型、经济特征、社会形态划分的时期)、空间(基础的自然地理区域与方位、

6、重要的行政区域与方位)为经纬,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为类别,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整理历史信息。 初步或基本懂得以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获得的考古资料属于一手资料和直接证据; 它们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取决于这些科技手段的先进性和运用的正确性。 初步懂得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历史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原始材料尽管可靠,但特定情况下未必有效;“孤证不立”,间接证据的可靠性有赖于“证据链”的有效性与完整性。,2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历史信息的过程,学习在新情境中借助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或与之相关问题的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社会条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

7、位、思想倾向、具体处境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有重点或较全面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特征、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源流际会、基本特征、创新意义的视角,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解释与评价重要文明成果的主要贡献、影响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时序与地域、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相同与不同、联系与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概念或范畴,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相应的史料或视角,对有明显缺陷的历史叙述、解释或评价提出质疑或反驳的方法; 在史料不足情

8、况下,提出初步的假设或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包括查证所据史料的可靠性、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辨别结论的正确性。,3学习以口头、书面、信息技术等方式,运用“读史心得”、“调查报告”、“小论文”、“专题网页”、“主题演讲与辩论”等形式,在小组、班级等场合表达和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以适当方式,按一定要求表达史料信息的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以适当方式,表达思考和探究成果的方法。 初步掌握或运用以适当方式,表达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的方法。 初步掌握以说明论证、补充完善、质疑辩驳等方式,与他人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案例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案例1: 必修一新中国初期

9、的外交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 学生阅读、欣赏、理解; 学生活动、再现历史; 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各环节均以学生为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问题: 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你将如何确定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案例1:,这个设计主要也是在考虑老师“如何教”。 “启发为主,辅之以讲授法”,明确地设计了教师的“教法”。 后面的“四个环节”,似乎设计出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思路,但学生的具体学习“方法”是什么?体现不出来。 “均以学生为主”是“过程”的特点,还是什么?不明确。 “培养

10、学生的历史思维”,用什么内容?训练什么方法?培养哪类“历史思维”?都显得空泛,不得要领。,案例2: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实践案例,资料: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我会要求国会准许我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剩余的手段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就象在实际遭受外部敌人入侵时所应授予我的大权。 节选自1933年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词,设计一: 问题1:罗斯福是在美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下发表上述演说的? 问题2:材料反映出罗斯福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问题3:罗斯福的主张对资

11、本主义经济管理运行方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设计二: 问题1:“材料反映出罗斯福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问题2:结合20世纪30年代欧美、苏联以及法西斯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为什么在具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传统的美国,人们会同意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呢?难道人们不担心政府成为思想的控制者吗? 问题3:罗斯福主张的政府干预,剑指何方?在这场危机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思考问题1: 两个设计有何不同?哪个更能够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思考问题2: 请根据此案例归纳解读经典材料的基本路径归。,案例2:,设计二中“问题2”,对学生解读材料能力要求有了提高,懂得理解材料还须还原史料所处的时代,对

12、材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国家干预经济这样的表层上了,使认识得到升华。 “问题3”,使学生体会到“给人民工作”是罗斯福新政的首要任务,了解了经济危机会引发政治问题。理解了罗斯福新政得以成功的关键要素:抓住主要矛盾;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而使学生对现代政府的职责有了新理解。使学生懂得“咀嚼”经典材料还要学会变换视角并用敏锐的眼光去解读材料背后的历史,汲取“历史智慧”。 认识:结合经典材料设计好问题,引导师生对材料进行“咀嚼”, 体会“咀嚼”材料的过程掌握“咀嚼”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解读与运用材料的能力,从中品出历史的智慧,非常有意义。,解读经典材料的基本路径为: 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

13、中把握其主体信息;回到“历史现场”,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变换视角,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案例3:必修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一是,学生阅读教材,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让学生阅读“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节内容,要求“阅读教材,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几分钟后,教师请一女生进行概括,该生比较详细地试图“概括”这一过程。教师一看不但思路不对,时间也较费,就提醒她“说简单些”,可是这位学生还是继续细细地罗列,于是教师让该生坐下,并帮她解围说,“看来阅读时间太紧张,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还不熟悉”。教师随即出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线图(1640

14、-1688)”,自已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 问题:这一目标不能顺利达成的原因是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将如何应对?,案例3:,原因: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 不知概括的方法; 缺乏概括的能力。 应对: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对这个(类)问题有所突破。 可以选择方法: 教师直接提醒该生用“要点法”来概括“过程”,指导她说出“起点”“高潮”或“转折点”“终点”等要点。 让其他学生来进行概括,然后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对过程的“概括”,并形成解答类似问题的方法与范式。 认识:当学生学习遇上困难时,让其暴露问题,进行当场的诊断并有针对性地形成教学对策,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实效性

15、的有效途径之一。,案例4: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一是:阅读教材,归纳提取有效信息。 教学过程如下: 老师让学生看教材第41页上的“农民踊跃报名入社”图,并请学生说说从此图中读到了什么信息?一位学生答道:“当时在进行公社化运动,人们兴高采烈”。教师指出了这一错误,并告诉学生,人们是在踊跃加入合作社。接着教学就继续向前进行。 问题1:对这位教师的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你有何评价? 问题2:怎样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生成问题?,案例4:,错失了一次极好的生成机会。 学生读图得出错误信息的原因很可能是对“合作化”和“公社化”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并不理解,对这两个历史事

16、件的进程也并不了解。 比较好的解决思路不是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养成史由证来的意识和学会论从史出方法的过程。 重视并珍惜这种机会,不能因为要赶课时、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无视这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良机。 认识:高中教学重要的是思路与方法的点拨,而非知识或结论的呈现,必须强调“论”背后的史实,必须重视“论”背后的历史逻辑。,案例分析 “顺乎世界之潮流” 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案例1: 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案例2: 比较方法:通过提供两组图片资料(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知识分子在干什么、从鸦片战争前的士大夫到林则徐、魏源再到康梁等)的比较,理解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和中国进步人士探求救国道路的历程。 阅读教材、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