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复习课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9720488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复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复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复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复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复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复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复习课程(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一)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型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任务 我国刑法的任务包括惩罚与保护两个方面。,1,二、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 2、罪刑相当原则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1,三、刑法的效力范围,所谓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就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包括:1、刑法的空间效力 2、刑法的时间效力,1,第二章 犯罪,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所谓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法处

2、罚的行为 2、特征:(1)社会危害性 (2)刑事违法性 (3)刑罚当罚性,1,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一)正当防卫 1、概念: 2、条件: (二)紧急避险 1、概念 2、条件,1,分析:,1、李某与王某发生口角后,王某声称要把李某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李某怕王某杀死自己,就在王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枪打死了王,李某的行为属于什么? A 正当防卫 B 防卫过当 C 故意犯罪 D 假想防卫,1,答案:,1,分析,2、甲想杀乙,就故意向乙挑衅,乙被激怒,上前殴打甲时,甲掏出准备好的匕首将乙刺死,甲的行为是: A 防卫过当 B 正当防卫 C 故意犯罪 D 假想犯罪,1,答案:,1,分析:,甲与

3、乙同居一室,某日大地震电灯熄灭,乙因年迈体衰,行动不便,甲快速奔跑,将乙撞倒,致其头破血流,当场昏厥,不治而亡。 问:甲有无刑事责任?为什么?,1,甲无刑事责任 甲的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1,四、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1、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1,分析,1、被告人桑某(男,24岁)观察到邻居家无人,遂撬开其门,将邻居家的彩电和摄像机搬回家。过半小时后摄于追究刑事责任,又将上述两件物品送回原处。邻居家始终不知道此事,桑某又

4、作案时被抓获供出此事。 问:桑某此次行窃属于犯罪既遂还是中止?为什么?,1,分析,甲乙共谋入室盗窃,约定甲进入室内寻找财物,乙在外放风。但在甲刚好翻墙入室,尚未着手盗窃财物之时,乙即因心生恐惧而逃跑,后甲窃得财物价值1万元。 问:乙是否成立犯罪中止?为什么?,1,五、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的条件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三)共同犯罪的种类 1、主犯 2、从犯 3、胁从犯 4、教唆犯,1,分析,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蒙面携带管制刀具进入一狭窄付街巷抢劫。张某叫李某把住街口,防止其他人进来,自己深入街巷,持刀抢劫了一妇女现金2000元。张某欲独吞此款,与李某会合时,对李讲:”这妇女身上一分钱都

5、没有。“李信以为真。对李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为什么?,1,第三节 刑罚,一、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1、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 2、刑罚的目的:预防犯罪,保护人民,保卫社会主义社会。,1,二、刑罚的种类,我国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两类: 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1,三、刑罚的具体运用,1、量刑(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2、累犯(包括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 3、自首和立功 4、数罪并罚 5、缓刑 6、减刑和假释 7、时效和赦免,1,第四节 犯罪的种类,1、危害国家安全罪 2、

6、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7、危害国防利益罪 8、贪污贿赂罪 9、渎职罪 10、军人违反职责罪,1,分析,1、被告人李某于1991年5月10日因贪污公款6000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到1993年5月10日缓刑考验期满,李在缓刑考验期内无任何违法犯罪行为。1994年3月20日上午,李因琐事与邻居张某发生争吵,将张某打成重伤。 问:被告人李某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1,分析,某市人民法院在审理肖某、吴某共同抢劫和刘某窝藏一案时,依法作出如下判决:肖某系抢劫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

7、权利3年,并处罚金2万元;吴某系抢劫从犯,罪行较轻,且能够主动投案自首,故减轻判处有期徒刑1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刘某明知肖某犯有抢劫罪,却为其提供隐匿处所,判处管制1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 问:肖某、吴某和刘某所判各种刑罚应当如何执行?执行机关分别是谁?,1,第七章 民事法律制度,第一节 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民法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1,二、民法的基本原则,1、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 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 5、尊重社会

8、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1,分析,下列现象中,违反民法平等原则的是( ) A 甲公民(年满25周岁)可以结婚,而乙公司(13周岁)不能结婚 B 甲公司(经登记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证券经纪业务,而乙公司(登记为房地产公司)则不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C 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在税收征收法律关系中使用强制手段,无视纳税人的意志而依法进行税收征收 D 某市合同管理干部认为,在本市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中,市委领导的亲戚具有优先的订立合同的权利,1,二、民事法律关系,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权利义务关系) 2、民事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 3、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9、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和智力成果),1,分析,下列客观现象中,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有:( ) A 试管婴儿出生 B 失踪人下落不明 C 病人死亡 D 克隆羊的出生,1,三、民事主体,1、民事主体的构成条件: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1,2、公民(自然人)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死于出生、终于死亡 (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c、无民事行为能力,1,分析,张家为其孙子张明的出

10、生日期犯愁。由于是超生,张明出生时没敢报户口。其母记得是8月27日傍晚出生,邻居家李婆婆说记得清清楚楚是8月28日那天下午,当时一声雷响,乡医疗所传来了孩子响亮的哭声,而乡医疗所的接生记录簿上却记载着孩子出生于8月29日,乡医疗所的出生证上记载的是8月30日。依法张明的出生日期应当为( )。 A 8.27 B 8.28 C 8.29 D 8.30,1,分析,中学生刘小东在暑假时到其邻居家开的饭店里帮忙,其邻居答应等假期结束时将给其1000元报酬.假期结束时,邻居以刘小东才13周岁,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不能决定报酬的数额为由拒绝给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刘小东无权要求该项报酬,因为他

11、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民事行为能力 B 刘小东无权要求该项报酬,只有经过其父母的同意才可以 C 刘小东有权要求该项报酬,因为接受报酬不以民事行为能力为限 D 刘小东有要求该项报酬,但具体数额应当由父母和其邻居共同协商后确定,1,3、公民的住所、居所和经常居住地 4、监护 5、宣告失踪和死亡 (1)宣告失踪是指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失踪并指定财产代管人对其财产代管的民事法律制度 (2)宣告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达一定期限,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6、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撤销,1,分析,甲因意外事故于1996年5月9日下落不明,则其利害关系人可于( )起申请

12、其为宣告死亡人. A 1998年5月9日 B 1998年5月10日 C 2000年5月9日 D 2000年5月10日,1,分析,甲于1995年2月1日失踪,其妻子乙于1999年7月3日向法院申请甲死亡,法院发生1年公告后,于2000年8月4日判决宣告甲死亡,判决中称甲于1995年2月1日死亡.则依法,甲的死亡日期为( ). A 1995年2月1日 B 1999年7月3日 C 2000年7月3日 D 2000年8月4日,1,1、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 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法人的成立条件 3、法人的分类,(三)法人,1,四、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13、1、含义: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应当具备的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4)形式合乎法律要求,1,(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3、诺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 4、要式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法律行为 5、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1,(三)无效民事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

14、为的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1,(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1、概念:是指一部分意思表示不真实、违背自愿原则所为的民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下列行为一方有 权请求人民法院和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2、种类 (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 (2)显失公平,1,分析,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行为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 )。 A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B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C 售货员将标价150元的手表以250元售出 D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的情况下所为的婚姻行为,1,分析,某电器商行明

15、知彩电有质量问题,但在销售时故意不加说明,顾客甲购买了质量有问题的彩电。该行为属于( )。 A 受欺诈的行为 B 显失公平的行为 C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D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1,分析,杨某的单位今年又盖了批房屋,杨会计自己可分到一套3居室,于是先按照房屋面积买了一些纯毛地毯,准备搬进新居时铺上。但到时杨未能分到3居室房屋。杨购买地毯的行为( )。 A 是无效行为。因为杨购买地毯的动机没有实现,其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 B 是可撤销行为。因为杨对购买地毯的目的存在重大误解 C 是有效行为。因为该行为虽有误解但意义不是重大的 D是有效行为。该行为的效力与单位分房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16、1,(五)无效的和被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及当事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1、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从行为开始就无效,没有法律约束力。 2、财产处理 (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1,(六)代理,1、含义: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2、特征 3、代理的种类 (1)委托代理 (2)法定代理 (3)指定代理 4、代理关系中的民事责任,1,第二节 民事权利,一、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1、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及其内容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内容: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1,(二)财产所有权的取得、转移及消灭,1、取得:包括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2、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3、财产所有权的消灭,1,(三)民法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方式,1、请求确认所有权 2、请求返还原物 3、请求恢复原状 4、请求停止侵害 5、请求排除妨害 6、请求赔偿损失,1,二、债权,(一)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