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知识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709409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知识讲解(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石初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八佾第三是对社会的诊断,找出病根 里仁第四是孔子开的方子,君臣佐使 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仁,就是方子中最主要的君药

2、,仁是体,礼是用,仁是根本,礼是表象,直追根本。 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处,上声。焉,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1、里仁为美 里 一解:人们居住的地方为里,如邻里之间的里 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是为美 不择处仁者之里,随意而居,安得为有智者。 中人易染,遇善则善,遇恶则恶。 千金置宅,万金买邻 孟母三迁 广义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须择仁。 二解:居义,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 人贵能择仁道而处 2、择不处仁,焉得知? 知:通智,智慧。,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乐,音洛。知,去声。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约,穷困也。困顿。 乐,富贵,快乐。 朱注: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

4、必滥,久乐必淫。 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不按本分,献媚讨好,偷鸡摸狗等等。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自甘堕落。 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安仁:安居仁道之中。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 仁德的安于人,智者则追求仁。,仁者安仁,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是为安仁。知者利仁,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 中庸篇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重要启示 1、仁,如核桃仁,桃杏皆从此生长 2、仁,是一种心境,一切人事

5、可大可久者,皆从此心生长 3、人之所以为人,在心不在境 4、心不仁,不可以久安 5、要想做到安人,先从利仁开始做,先做智者,再达仁者,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恶,皆去声。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1、好ho 、恶w ,皆去声。 2、唯之为言独也。只有,唯独。 卫灵公篇曰: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路篇曰: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6、。” 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的喜好人,也能真心的厌恶人。,礼记大学篇曰: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重要启示 1、君子评判的标准,公,论天理,行中正 2、小人评判的标准,私,讲人欲,行邪僻 3、天下小人多,君子少,一般人看问题都是站在个人立场上 4、仁者安人,智者利仁,公理只有一个,不会变,所以能安,私理有千万个,无所

7、适从,故不能安。,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恶,如字。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1、苟,一解,诚也。二解,如果。 2、志者,心之所之也。存心于仁。 3、恶 一解:w ,厌恶,憎恶 联系上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 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二解:恶 ,作恶事、做坏事 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如果一个人立志求仁,便不会存心作恶事了。 重要启示 1、中国人治社会

8、的根源 2、先论存心? 3、先论法律?,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恶,去声。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平声。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造,七到反。沛,音贝。终食者,一饭之顷。造次,急遽苟且之时。颠沛,倾覆流离之际。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

9、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1、富贵贫贱 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欲:想要的 3、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以正确的方法、途径得到富贵,不接受 4、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恶:厌恶、讨厌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以正道去摆脱贫贱,也不接受 君子贵在守道,得道即得乐,富贵亦乐,贫贱亦乐,富贵贫贱、穷通祸福都不能易其志、动其心。 述而篇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孙奇逢四书近指:人初生时,祇有此身。原来贫贱,非有所失也。

10、至富贵则有所得矣。无失无所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富贵不可处,以其外来。贫贱不可去,以其所从来。孔子乐在中,颜子不改其乐,全是于此看得分明,故不为欲恶所乘。 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去仁,舍弃仁 恶乎:恶,读平声,作何字讲。乎,是语助词。 君子舍弃仁,何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希望成贤成圣,必须行仁。君子行仁,未能完全至于仁,首须能近乎仁。 恕道,刚毅木讷,皆是近仁。力行近乎仁。孝弟忠信,近乎仁。近仁即能至于仁。不近仁,则远仁,远则去仁,不能成其为人所称的君子。,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一句谈如何近仁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之间。 造次:急遽,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

11、转音。皆是迫促不暇之意。 颠沛:偃仆。颠沛流离。 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造次必于是,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颠沛必于是,在偃仆之际,即是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此为君子须臾不可离仁之义。,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好、恶,皆去声。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

12、,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恶,皆去声。 好仁者:喜好仁德的人 恶不仁者:厌恶不仁德的人 一解:两人说 二解:一人说 ,一人心中有好有恶 均可,2、好仁者,无以

13、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尚:通上,加 好仁者,无以尚之:真正喜欢仁德的人,没有比仁德更好的事情了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远离不仁,洁身自好 3、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好人者、恶不仁者虽然不可见 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 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中庸:力行近乎仁,4、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盖,疑辞。或许 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我未之见也。有二解 承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言语过峻 承接我未见力不足者。 符合夫子温文尔雅 倾向于第二解 此章三言未见

14、 第一:成德之未见 第二:用力之未见 第三: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吴氏曰:“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一解:党,类也。 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人的过失,各分党类,君子有君子之过,小人有小人之过,观其过失

15、,便知道他仁还是不仁了。,汉书外戚孝昭上官后传曰: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 二解:孔安国注: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人的过失,各有其类,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农夫不能耕田,是其过失,若不能文书,则非其过。观人之过,能随类而责,不求备于一人,则知此观过之人是有仁心之人。若不依类而责,例如责农夫不能文书,则知此观过者是不仁之人。故云观过斯知仁矣。 三解:党,朋党。相助匿非曰党。有所亲比谓之党。 述而篇陈司败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人的过失,由于偏护其亲友。故云,人之过也,各

16、于其党。偏护出于私情,以私害公,故为过失。,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1、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天地宇宙人生的道理 2、死 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从容面对生死 儒家的生死观:生顺死安、乐天知命 佛家的生死观:超越生死,3、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 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求道,新序杂事一篇曰: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管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善。吾与处,不安也;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