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原理-空间序列.ppt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9694815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9.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设计原理-空间序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园林设计原理-空间序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园林设计原理-空间序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园林设计原理-空间序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园林设计原理-空间序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设计原理-空间序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设计原理-空间序列.ppt(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00六年九月,园林设计原理,第一章 (园林)景观构图与,本章节主要内容与重点,1. 景的观赏 1) 几个重要的名词与概念 2) 视阈与视距 2. 视景空间 1) 风景视线与导游线 2) 视景空间 3. 空间序列 1) 空间序列的类型 2) 动态空间 3) 空间序列的组成,1 景的观赏,景可供游览观赏,但不同的游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因此,如何组织好游览观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掌握好游览观赏的规律,反过来又可指导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动就是游,静就是息。游而无息使人精疲力尽,息而不游又失去游览的意义。因此一般景观园林绿地的规划,都应从动与静两方面的要求来考虑。,动态

2、观赏与静态观赏,动态观赏: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 在动的游览路线上,应有系统的布置多种景观,在重点地区,游人必须停留下来,对四周景物进行细致的观赏品评。在动的游览路线上,应有系统的布置多种景观,在重点地区,游人必须停留下来,对四周景物进行细致的观赏品评。,观赏的过程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因时令变化、交通安排、饮食供应的不同而异。 动态观赏,因人与景物之间相对位移的速度不同,景观效果也不相同。 如乘车游览,景物扑面而来在瞬间即向后消逝,往往是一瞥印象。乘车观赏,选择性较少,多注意前方景物和景物的体量轮廓及天际线,沿途重点景物应有适当视距,并注意景物不零乱、不单调、连续而有节奏,丰富而有整体感。

3、乘船游览,虽属动态,如水面较大,视野宽阔,景物深远,视线的选择也较自由,与置身车中不同。 缓步慢行,景物向后移动的速度较慢,景物与人的距离较近,可随人意既可注视前方,又能左顾右盼,视线的选择就更自由了。步行游览是游览的主要方式。,静是息亦即停留、驻足 静态构图中,主景、配景、前景、背景、空间组织和构图的平衡轻重固定不变。所以静态构图的景观的观赏点也正是摄影家和画家乐于拍照和写生的位置。静态观赏则多在亭廊台榭中进行 动、静的观赏也不能完全分开,可自由选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因时令变化、交通安排、饮食供应的不同而异。,观赏点与观赏视距,游人所在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间的距离,

4、称为观赏视距。观赏视距适当与否与观赏的艺术效果关系很大。 1、在视距方面,当视距大于500米时,对景物可有模 糊的形象;250270米左右,可以看清景物的轮 廓。如:雕象的造 型及识别花木的类别 2、在视域方面,垂直方向约为130,水平方向约为 160。视域超过60时,所见景物便模糊不清。 以30内所见景物能较清楚。而凝视点(聚精会神 的细看)视角则要在1左右。,水平视阈与垂直视阈分析图示,54水平视域的运用,北京农展馆建筑群的前广场雕塑的水平视角分析,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不转动头部,而能看清景物的经验视域值为: 1、大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3倍 2、小型景物约为3倍 3、合适视距

5、约为景物宽度的1.2倍 4、如景物高度大于宽度时则按宽度、高度的数值进 行综合考虑。一般平视静观的情况下,水平视角 不超45,垂直视角不超过30,则有较好的观 赏效果。,对建筑的观赏,可分别在建筑物高度的1、2、3、4倍距离处,设空间场地布置视点,使在不同视距内对同一建筑收到移步换形的效果。 一般封闭广场中,如中心布置有纪念建筑时,该纪念建筑物的高度及广场四周建筑物的高度与广场直径之比宜为1:31:6,是较合适的视距。 (景物视距,常因具体情况而有不同的处理,不能作硬性规定) 当用地较小,不能有适当的视距时,则应多注意景物细部处理,使在较短视距内,观赏细部的艺术。有时在较短视距内,观察景物能获

6、得高大的形象。 如:山峦峰石的布置堆叠,就要造成一个局促环境来观赏,方有高插云端的感觉。,实例一:群雕视线分析,实例二:建筑高度、视距、视景效果,平视、俯视,仰视的观赏,游人在观赏过程中,因所在位置之不同,或高或低而有平视、俯视、仰视之分。在平坦地区,江河之滨,向前观赏,景物深远,多为平视。在低处仰望高山高楼,则为仰视。登上高山高楼,居高临下,景色全收,则为俯视。平视、仰视、俯视的观赏,对游人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平视观赏:,中视线与地平线平行而伸向前方,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展的平望出去,使人有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不易疲劳。 平视风景由于与地面垂直的线组在透视上无消失感, 故景物的

7、高度效果较少。 但不与地面垂直的线组,均有消失感,因而景物的远近深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较强的感染力。 平视景观的布置宜选在视线可以延伸到较远的地方,有安静的环境, 如园林绿地中的安静地区以及休、疗养地区,并布置供休息远眺的亭廊水榭。,实例三,西湖风景多恬静感觉,与有较多的平视观赏分不开。,仰视观赏:观者中视线上仰,不与地平线平行。因此,与地面垂直的线有向上消失感,故景物的高度方面的感染力较强, 易形成雄伟严肃的气氛。但仰视景观,对人的压抑感较强,使游人情绪比较紧张。,俯视景观:游人所长位置视点较高景物多开展在视点的下方。如观者的视线水平向前,下面景物便不能映入60的视阈内,因此必须低头俯视

8、,中视线与地平线相交,因而垂直地面的线组产生向下的消失感,景物愈低就显得愈小。,风景视线与导游线,观赏点与景点间的视线称为风景视线。好的景点必须选择好观赏点的位置和视距。风景视线的布置原则主要在“隐、显”二字上下工夫。一般是小园宜隐,大园宜显,小景宜隐,大景宜显,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隐显并用。 导游线亦可称游览欣赏线。它与交通路线不完全相同,导游线也需要解决交通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好风景视线,使游人能充分观赏各个景点和景区。,开门见山的风景视线: 这是采用“显”的手法,可用对称或均衡的中轴线引导视线前进。中心内容、主要景点,始终呈现在前进的方向上。,在富有纪念性的园林和平坦用地上有特定要

9、求的园林中,利用人们对轴线的认识和感觉,使游人始终知道主轴的尽端是主要的景观所在。在轴线两侧,适当布置一些次要景色,然后一步一步去接近。,半隐半现、忽隐忽现的风景视线: 在山区、丘陵地带,在旧有古刹丛林中,采用这种导引手法较多。,深藏不露,探索前进的风景视线: 将景点、景区深藏在山峦丛林之中,由甲风景视线引导至乙风景视线,再引导至丙风景视线、丁风景视线等。其间景点或串或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风景视线可从景点的正面迎上去,或侧面迎上去,甚至从景的后部较小的空间内导入,然后再回头观赏,造成路转峰回、花明柳暗、深谷藏幽、豁然开朗的境界。,风景视线的组织1,风景视线的组织2,导游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游

10、览线,沿着设计好的游览路线逐渐展开风景序列,使游人能充分观赏各个景点和景区。 景点、景区在展开风景的过程中,通常分为起景、高潮、结景三段式处理,以高潮为主景,起景和结景作为陪衬和烘托主景而设。 1、三段式:序景起景发展转折高潮转折 收缩结景尾景。 2、二段式:序景起景转折高潮(结景尾景),导游路线一般宜曲不宜直,曲的路线比直的路线富于感染力。 在较小的园林绿地中,一条导游线路即可解决问题。一般可为环形,避免重复,但要注意小中见大,路线宜迂回占边,即向外围靠、拉长线路。为了引起游兴,道路宜有变化。,较大的园林,有时可布置几条导游线路,让游人有选择的自由。导游线路与景点景区的关系可用串联方式,或并

11、联方式,或串联、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在较陡的山地景区中,导游路线可设陡缓两路,健步者可选走陡路、捷路,老弱者可选走较长的平缓坡路。,1.2 园林空间组织,空间组织与园林绿地构图关系密切。没有空间,一片闭塞,便不能组织风景视线,没有广场空地便没有供多数游人活动的环境。 空间有室内、室外之分,建筑的个体设计多注意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处理。建筑群及园林绿地的规划,则多注意相互间外部空间的组织,及室内外空间的渗透过渡。,组织风景视线的园林空间,有可控制空间与不可控制空间之分: 可控制空间是按规划设计意图,利用屏障如建筑、墙垣,山石、树木,水面等组成一定的范围,在此范围内进行规划布置而成的空间,空间是内向的,

12、游人可在空间游览。 不可控制空间是游人视线所能达到的空间,其距离远远超过所规划的园林绿地的范围外,空间是外向的,游人是不一定能到达的,但可作为对外组织借景的空间安排。,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1、静态空间与静态风景、动态空间与动态风景: 园林中的最小的艺术感受单元为固定视点的静观构图这种视点固定,观赏静态画面所需的空间为静态空间 。在园林中,把全园划分为既有联系又能独立,自成体系的局部空间。在游人最多、逗留最久之处,如亭、廊、茶厅中、入口处、制高点、构图的中心地带,安排优美的静观风景画面。在静态空间中,多考虑风景透视的不同视角的要求,不同视距的不同感染力,游人是动的,各个静态空间的观赏也不是孤立的

13、。在两空间过渡转折时,便出现了步移景异的动态观赏和组织动态空间的要求。 游人走动,画面就会变化,视点起伏曲折移动,景色的变化相应增多。在动态观赏的空间组织中,要考虑节奏规律,有起点、有高潮、有结束,动态空间中,多考虑构图的连续和景色的交替。,开敞空间与开朗风景、闭合空间与闭锁风景 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是开敞空间,开敞空间中所见到的风景是开朗风景。开敞空间中,视线可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视平线向前,视觉不易疲劳。开朗风景,目光宏远,心胸豪放。开敞空间多利用湖面、江滨、海滨、草原以及能登高远望之地进行组织,人的视线被四周屏障遮挡的空间是闭合空间,闭合空间中所见到的风景是闭锁风景。屏障物之顶部与

14、游人视线所成角度愈大,则闭合性愈强。反之,所成角度愈小,则闭合性愈小。闭锁风景,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有琳琅满目的效果。但久留易感闭塞,易觉疲劳。闭合空间多利用四合院、林中空地,四周为山峦环抱的盆地、谷地、水面等来进行组织。,纵深空间与集聚风景,拱穹空间与拱穹风景 在狭长的空间中,如道路、街巷,河流、溪谷等的两侧有建筑、墙垣、山丘、密林等遮挡两侧视野,形成了一道狭长的空间叫纵深空间。在纵深空间中,视线被导向空间的远端处,在远端处布置的景物叫集聚风景,其特点是主景突出,有强烈的深度感,两侧其他景物仅起引导陪衬和对比的作用。,在岩洞中,或在人工的地下洞穴中,利用洞穴组成的空间为拱穹空间,拱穹空间

15、内组织的景观为拱穹风景。拱穹风景的组织应分别不同的客观条件进行组织。天然的岩洞,要不损天然,匠心巧用,能布置出奇异特殊的景观,人工洞穴,要使人忘却身在地下而无闭塞之感。,闭合空间的大小与周围景物高度的比例关系,决定它的闭合度。闭合度的大小与风景的艺术价值有关。,空间展示程序和空间的转折与分隔,空间展示程序与导游线、风景视线的安排有密切的关系。既有起景,高潮,结景的空间,又有空间的过渡,使空间主从分明,开闭适当,大小相宜,并富有韵律节奏。 空间的转折有急转、缓转之分。在规则式的园林空间中,可采用急转,如在主轴、副轴相交处的空间,可由此方向急转为另一方向,由大空间急转为小空间,在自然式的园林空间中

16、,则宜用缓转。缓转常有过渡空间的设置,如在室内外空间之间,布置空廊、花架、架空层之类的过渡空间处理,使转折的调子比较缓和。,两空间之分隔,有虚隔、实隔之分。两空间的干扰不大,有互通气息要求者可虚隔,如用空廊、漏窗、疏林、水面,等进行分隔。两空间因功能不同、风格不同、动静要求不同者宜实隔,如用实墙、建筑、山阜、密林等进行分隔。虚隔是缓转的处理,实隔是急转的处理。,1.3 序列空间,中国的传统群体空间,素以“相地”、“体宜”和“序列”为特征的整体和谐而著称于世。其中,序列性包蕴很深的涵义,故在外环境设计中是值得着重论述的。 序列,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广义上讲,序列空间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人的形体运动按连续性、顺序性的秩序展开,具有依次递变、前后相随的时空运动特点;二是指人的心理,随物理时空的变化作出瞬时性和历时性的反应。而这种心理时空感受既来源于物理时空的刺激,又超越物理物理时空而泛化。故序列空间所讲之序列有功能序列、结构序列、空间序列,以及情感序列(或称艺术序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