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项目报告观音文化园项目说明书1013改副本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687788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观音文化园项目说明书1013改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观音文化园项目说明书1013改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观音文化园项目说明书1013改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观音文化园项目说明书1013改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观音文化园项目说明书1013改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观音文化园项目说明书1013改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项目报告观音文化园项目说明书1013改副本(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规划总论1一、规划背景与意义1二、规划范围与期限1三、规划指导思想1四、规划原则2五、规划依据2第二章 开发基础分析4一、地缘区位条件4二、自然生态环境4三、社会经济环境5四、道路交通分析6五、上位规划衔接7第三章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9一、资源统计分析9二、资源等级评价10三、资源特征与开发价值12四、资源比较分析18五、资源开发结论及建议20第四章 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21一、现有客源市场分析21二、市场趋势与潜力预测23三、周边市场分析25四、专项市场分析27五、市场定位与规模预测31第五章 旅游开发SWOT分析34一、优势(Strengths)34二、劣势(Weaknesse

2、s)34三、机遇(Opportunities)35四、挑战(Threats)36五、SWOT定量分析36第六章 发展战略与定位40一、战略思路40二、战略定位40三、战略步骤42第七章 总体规划布局44一、布局思路44二、空间战略44三、功能分区45第八章 分区建设与项目策划46一、佛缘区46二、慧悟区48三、菩提区52四、慈航区55第九章 产品体系与游线规划57一、旅游产品体系57二、旅游节事活动策划58三、游线规划60第十章 服务设施与布局规划61一、旅游信息系统规划61二、旅游文化设施规划62三、旅游餐饮设施规划63四、旅游购物网点规划63五、旅游解说系统规划64第十一章 基础设施与建设

3、规划66一、旅游交通系统规划66二、给排水系统工程规划67三、供电工程规划70四、电信通讯规划71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规划73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3二、旅游资源保护规划75三、旅游环境容量管理78四、防灾与旅游安全规划80第十三章 景观系统与绿化规划82一、景观营建82二、绿化规划83第十四章 景区运营与管理规划86一、组织管理结构86二、景区营销策略86三、人力资源管理88四、智慧型景区建设90第十五章 居民调控与引导规划93一、居民社会现状93二、规划原则与目标93三、居民社会调整规划93四、社区建设引导规划95第十六章 分期建设与投资估算97第一章 规划总论一、规划背景与意义(一)

4、规划背景观音文化园景区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峪镇,以“天下第一佛洞”著称于世。1988年开发后,游者云集。后因周边天门山风景区、黄龙洞景区等逐步兴盛,本景区后续开发力度不足而游客量逐年递减。2011年景区易主经营。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建设景区,指导景区的经营管理,促进观音文化大发展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受业主方委托特编制张家界观音文化园旅游总体规划。(二)规划意义张家界观音文化园旅游总体规划是景区旅游开发建设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是在保护好武陵源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保护性规划;是指引经济社会发展和协调社区调控的引导性规划;是衔接武陵

5、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索溪峪镇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规划的协调性规划。二、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结合观音文化园现有整治规划方案红线范围,综合考虑远景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张家界观音文化园景区总体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46.16hm,具体界限见规划图红线范围。(二)规划期限为使本规划更好地结合武陵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和投资环境,本规划的时限确定为20122020年,规划分期的具体年限如下:近期(20122013年),重点建设期,强基础,造热点;中期(20142015年),稳定发展期,树品牌,增效益;远期(20162020年),优化提升期,重管理,

6、推新品。三、规划指导思想以武陵源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纲领性指导,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园区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以观音文化为主线,以发展文化旅游、开拓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业、传播慈悲文化为总体思路,凸显“湘西奇境,妙心佛苑”的旅游主题,打造集观光览胜、朝拜礼佛、心灵陶冶等于一体的文化型旅游景区。四、规划原则(一)保护性开发原则观音文化园景区位于武陵源国家风景名胜区缓冲区范围内。观音文化园的旅游开发建设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发展、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坚持缓冲区保护工作要点和原则,注重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评价,保持旅游环境的稳定性,协调好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

7、关系。 (二)市场导向原则规划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对旅游资源做出评估,对客源市场做出科学判断,避免华而不实,忽视当地社会经济等现状的弊端,强调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强调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的有机结合,规划与策划并重,简约、直接、具体,做到可决策、可实施,具备强操作性。(三)文化制胜原则旅游景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分析提炼本景区独特文脉特征,比照竞争区域,确立观音文化园可长期依存的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地开发文化型旅游产品。(四)适度超前原则观音文化园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旅游优势、市场潜力和区位优势没有得以很好的发挥。要想快速成长和壮大成为旅游热点,必须遵循

8、创新定位和适度超前的跳跃式发展原则,以独特的视角和魅力矗立于张家界旅游热维圈内。五、规划依据(一)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5、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6、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二)有关规范、标准1、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9、。(三)有关政策、规划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2、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3、武陵源区索溪峪镇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4、武陵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索溪峪镇总体规划(20052020);6、湖南省武陵源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第二章 开发基础分析一、地缘区位条件景区位于武陵源区府东北部10公里处的双星村东南、黄龙洞景区以北、索溪河以西片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6-11037,北纬2921-2923,隶属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峪镇,处在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张家界大

10、峡谷风景区的结合部,地缘区位相对较好。二、自然生态环境(一)地质地貌景区地质构造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属武陵山脉余脉,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溶蚀和剥蚀构造地貌,表现在景区地表为中北部溶洞、天坑形态,西南部碎屑岩低山丘陵形态。(二)气候状况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左右,春秋凉爽,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年降水量1400毫升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7%,气温和相对湿度适宜;年无霜期为240-300天,全年适游。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云量气压等均较适中,山峦景色唯美,气象奇观壮丽。(三)水文条件景区所属澧水流域。澧水干流及其8大支流水经注称“

11、九澧”,年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为湖南省水流最丰的水系。澧水流域主要是碳酸盐底层,岩溶发育,溶洞、暗河、天坑遍布,且相互连贯。景区地处水系中游段,东临索溪河谷,常年有地表水出露。(四)植被物种分布着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原始森林植被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毛竹林或竹木混交林等。景区所属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森林发育茂盛,物种丰富,分布有银杏、珙桐、伯乐树等众多古树名木和猕猴、大鳃、云豹等大量珍稀动物。(五)用地条件以沟谷山地为主,可建设用地较少,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坡度较大,以25度以上的山体为主,坡度在25度以下的土地,多成条带状、块状分布,适宜作为建设用地。在开发建设中,可通

12、过微地形改造、依山而建等措施,增大、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三、社会经济环境(一)行政区划景区隶属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张家界建市于1988年,原名大庸市后更名为张家界市,下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面积约9516平方公里,人口约160万。作为张家界旅游核心区,武陵源区建制于1988年,属县级行政单位,下辖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子山、索溪峪、杨家界三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97.6平方公里,人口约4.9万。(二)经济概况2011年武陵源区生产总值2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三产比例为4.52.293.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增长2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1

13、.3万元,增长12%,人均消费支出1.07万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0.57万元,增长12.4%,农民人均消费支出0.42万元,增长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增长17.7%。(三)人文历史1、历史沿革武陵源古属边地,周秦以降,代有建置,或属郡,或属州,或属卫,或属县,但因交通闭塞,舟车隔绝,罕为外界所知。建区前,本境分属大庸县、桑植县和常德慈利县管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属三县市的武陵源迎来开发建设、发展旅游的序幕。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武陵源旅游开发和经营困难重重,景区整体开发、统一管理势在必行。1985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武陵源”,为武陵源风景区的统

14、一奠定基础。1985年3月,“武陵源风景区”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省政府的正式文件上,并首次向国务院提出把武陵源划为统一的“特区”。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大庸地级市和县级武陵源区。武陵源风景区的统一、开发和建设的史册,从此翻开光辉灿烂的篇章。2、文化遗产区内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化以即兴编唱的歌谣为主,有情歌、山歌、劳动歌、索水号子等;在表演艺术上,有阳戏、花灯戏等戏剧,有民歌音调、木叶、树皮号、围鼓等声乐、乐器;有三棒鼓、渔鼓、莲花闹、花鼓灯曲艺;有织锦、刺绣、竹编、石刻、木刻雕花、草编蒲团等工艺;在摄影、绘画、书法方面,先后成立有“张家界诗书画院”、“张家界武陵源区摄影家协会”、“湖南省武陵

15、源风景名胜区书画协会”等组织,涌现大批摄影、书法绘画艺术人才。3、人口结构截止到2011年底,武陵源区户籍总人口5.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4人。全年出生人口652人,出生率为12.1;死亡人口320人,死亡率为5.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7。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3 :100。4、民族宗教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按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4.1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6.4%,其中索溪峪镇1.59万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40484人(主要分布在索溪峪镇),白族765人(多居住在天子山、中湖、索溪峪),苗族115人,回族4人,瑶族6人,侗族6人,维吾尔族1人,黎族3人,其他少数民族5人。土家族人口数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7.8%。武陵源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