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讲国学之唐诗李白案例复习课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660934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滨讲国学之唐诗李白案例复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海滨讲国学之唐诗李白案例复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海滨讲国学之唐诗李白案例复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海滨讲国学之唐诗李白案例复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海滨讲国学之唐诗李白案例复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滨讲国学之唐诗李白案例复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滨讲国学之唐诗李白案例复习课程(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白,海滨,儒道文化背景中的李白,以鲲鹏和凤凰为切入点 海滨,李白集中的鲲鹏和凤凰,现存李白诗文中,约有92篇涉及到鲲鹏与凤凰,其中有些是可以坐实的专名如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东武吟中的 “凤凰诏”,有些是寻常可见的润色之语,如襄阳歌中的“凤笙龙管”、 赠瑕丘王少府的“皎皎鸾凤姿”等等,还有一些则是明显借大鹏和凤凰来寄寓比兴的作品,这样的约有30篇。,这些作品数目虽然不多,但却分布在李白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天宝元年间去朝之际,有古风其四十道: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 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赐金放还后自鲁赴越,有鸣皋歌送岑徵君道:

2、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北探幽州送别故人崔国辅之子时,有送崔度还吴道: 中有孤凤雏,哀鸣九天闻。 我乃重此鸟,彩章五色分。,长流夜郎途经汉阳时,有望鹦鹉洲怀祢衡道: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晚年欲从李光弼军因病未果时,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道: 孤凤向西海,飞鸿辞北溟。 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李白星殒当涂之际则有绝笔临路歌道: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的这些画鹏写凤的诗篇从纵向角度描绘了李白的清晰的人生轨迹。,这些作品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

3、则寄寓深婉,有的是着意拟古之作,有的则是酬赠急就篇章,但都从不同角度寄寓着李白复杂难辨的衷曲,,其中既充满了李白心雄万夫、矢激千里的高度自期与自信: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古风其三十三),也渗透着李白遍干诸侯、历抵卿相的极度渴望和企盼: “溟海不震荡,何由纵鹏鲲。” (赠宣城赵太守悦) “安得配君子,共乘双飞鸾。” (感兴其六),其中既饱含着李白流离坎坷、竟无所成的无限伤感与苦涩: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古风其五十四) “梧桐生蒺藜,绿竹乏佳实。凤凰宿谁家,遂与群鸡匹。”(送薛九被

4、谗去鲁),也暗寓着李白深味人情、透视世事的无边苍凉和惆怅: “悲来乎,悲来乎。凤凰不至河无图。”(悲歌行)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其三十九),其中既体现着李白卓尔不群、傲岸不屈的人格理想与魅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赠郭季鹰),也流露出李白寄情仙游、潇洒出尘的疏狂气质与胸襟: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天台晓望),李白的这些鹏举凤逸的诗篇又从横向角度展示了李白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有意味的是还有两位与李白关系特殊的人物魏颢和范传正也以鲲鹏来评价李白。,在写于李白生前的李翰林集序中,魏颢慨叹李白“年五十余尚无禄位”之后

5、就明确指出:“禄位拘常人,横海鲲,负天鹏,岂池笼荣之?” 将李白比作无法以池笼樊篱的横海巨鲲、负天大鹏。,在将李白遗骨改葬到谢家青山后,范传正撰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开门见山地高度评价道:“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历块一蹶,毙于空谷。惟余骏骨,价重千金。大鹏羽翼张,势欲摩穹昊。天风不来,海波不起。塌翅别岛,空留大名,人亦有之,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之谓矣。”又是以万里骐骥、穹昊大鹏来盛赞李白。,如果客观辩证地观照以上现象,我们会发现,一方面,鲲鹏和凤凰是李白借以述人生、摅胸臆、寓比兴、求寄托的重要象征物,李白传奇曲折的人生、超拔凡俗的理想、天然飘逸的丰神,海涵地负的胸襟的确只有用鲲鹏

6、凤凰这样的神鸟形象来传写;,另一方面,李白从丰富多彩的先唐文化的文献宝库和物象传统中选择了鲲鹏和凤凰,又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和人生实践极大地开拓、充实和丰富了鲲鹏和凤凰的意义世界,尤其是在思想的层面上为儒道两家的成功合流提供了尝试的可能性。,鲲鹏和凤凰意义世界的建立与拓展,我们先来梳理先唐时期鲲鹏和凤凰的意义世界的建立过程。 从语源上讲,至少在汉代人的观念里,鲲鹏和凤凰同出一源,都是指神鸟。说文解字“鸟”部伊始就依次说解了“凤”、“朋”、“鹏”三个字:,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鹿后,蛇颈,鱼尾,颧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

7、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冯贡切。 朋,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之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党,疑衍文) 鹏,亦古文凤。,第一条解释可以和韩诗外传中的黄帝与天老关于“凤象”的对话相参来看,基本上概括了神鸟的形貌、习性和德行。而第二第三条则说明“鹏”和“凤”同源。,基于“神鸟”意义这样一个出发点,同出一源的“鹏”和“凤”就沿着各自的流向逐渐在先唐的文献中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意义世界。,首先分析“鲲鹏”。 先秦出现“鲲鹏”一词主要就在庄子逍遥游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穷

8、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後图南,且适南冥也。,在逍遥游的开篇部分,庄子以寓言和重言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复描述,塑造了一个神奇的“大鹏”形象,“鲲鹏”变化之奇,形貌之大,飞行之高,适途之远,气势之强,均超逸俗想樊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庄子思想中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象征,但这并非庄子所要表达的最终意义。,在接下来的文字里,庄子以“鲲鹏”为节点,向大小两个方向延伸对比,小至蜩与学鸠,大到宋、列高人,都和“鲲鹏”一样,都不能完全摆脱外物的束缚,时空的局限,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绝对

9、自由,只有做到了“无己” 、“无功” 、“无名”,才能成为“至人”、“神人”、“圣人”,获得所谓的绝对自由,一言以蔽之理想的“逍遥游”在现实人类社会没有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分析,“鲲鹏”也并非庄子全面肯定的对象,但是在整篇逍遥游中,最成功而丰满的形象恰恰是这个在终极哲学思辨意义上并不完美的“鲲鹏”。这个形象至少具备了相对意义上的“大”在物形方面的超越,以及“逍遥”在心神方面的超越。在这里,“鲲鹏”的意义世界基本建立。,另有幽明录记载: 楚文王好猎,有人献一鹰,王见爪距殊常,故为猎於云梦,毛群羽族争噬搏,此鹰瞪目远瞻云际,俄有一物,凝翔鲜白,不辨其形,鹰便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

10、下如雨,有大鸟堕地,度其两翅,广数十里,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这段文字牵出了雄鹰和大鹏的公案,李白独漉篇中“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搏九天”的诗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但绕不过去的还是大鹏的“大”。其他文献如晋贾彪鹏赋、晋阮修大鹏赞都基本保持在前述的这个稳定的意义世界之内,即使到了初唐,杨师道奉和春日望海诗、韦承庆直中书省诗、唐太宗凤赋亦未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植的玄畅赋中,关于“鲲鹏”意义的表达发生了微妙变化: 思荐宝以继佩,怨和璞之始镌;思黄锺以协律,怨伶夔之不存。考所图之莫合,怅蕴结而延伫,志鹏举以补天,蹶青云而奋羽。 曹植在怅怨之余,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关于

11、“鲲鹏”的新的意义指向奋羽补天,正是这个指向,为李白的出现做好了铺垫。,其次分析“凤凰”。 除了“凤凰”这一专称外,历代文献和类书中还将同属神鸟的凤凰家族成员称为鸾凤、鹓雏、麟凤、鸾、鸑鷟、宛雏、鵷雏、宛鹑、鸾雏、鸳凤、鸳鸾等等。,先秦时期的“凤凰”文献主要有三类意义: 其一是语源义,如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翽翽其羽,亦集爰止。凤凰于飞,翽翽其羽,亦(翼)傅(搏)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其二是与政治结合,祥瑞意义被明确固定下来,如尚书益稷: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又如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其已乎?,其三则增加了栖梧食练高洁不群的意义。庄子秋水记载:南方有鸟,其名

12、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艺文类聚和太平广记收录的庄子佚文亦载: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高百仞以璆琳琅干为实。,然而由庄子建构的这一意义却并没有发展起来,后代的淮南子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等著作和顾恺之凤赋、薛综凤颂、郭璞凤鸟赞、鸾鸟赞等专章文献主要都取祥瑞意义作为主题。,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庄子的出现是“鲲鹏”和“凤凰”意义世界建构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正是庄子赋予“鲲鹏”的“自由”意义和赋予“凤凰”的“高洁”意义,而这两个

13、意义的背景都是在齐物的基础上实现与道翱翔的自由或是解放心灵枷锁复归精神家园的向上的“逍遥游”,或是保身全生循机而动游刃有余的向下的“养生主”。,李白对“鲲鹏”和“凤凰”意义世界的继承源于这里,突破也始于这里。李白从自己曲折的人生实践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出发,一方面继承、巩固和强化着“鲲鹏”和“凤凰”所象征的自由高洁的精神,显示出自己不愿接受世俗羁绊和尘网牢笼的追求身心自由的生命个性,,另一方面又给“鲲鹏”和“凤凰”赋予一种积极奋发的理想色彩,显示出渴望建功立业和济时用世的进取精神,这两个方面又常常彼此交错互相生发,共同建构并拓展着“鲲鹏”和“凤凰”的意义世界。,李白出蜀,在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司马

14、谓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于是李白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后来李白悔其少作,复加损益,成大鹏赋。在这篇宏构中,除了浓墨重彩地渲染大鹏坱轧河汉的雄姿壮观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大鹏与群鸟的对比:,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蓬莱黄鹄、苍梧玄凤、衔木精卫、报晓天鸡均超群拔萃非同凡响,但也无法与“质凝胚浑”的大鹏相比方,以此来论证大鹏之逍遥的极端性绝对性,从而改造了庄子中大鹏形象的相对性,并借希有鸟的话评价

15、道:“伟哉鹏乎!”,二是赋予大鹏更丰富的内在气质和理论背景,虽然大鹏之形之势,天下莫能与之争,但却“怒无所搏,雄无所争”、“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在这里“鲲鹏”形象已达到与天道冥合、与自然相契、与造化浑同的完美境界,,而这正是李白不愿接受世俗羁绊和尘网牢笼的追求身心自由的生命个性的最佳表征,“鲲鹏”形象在追求精神解放、实现绝对自由的层面上彻底完成了更新和升级。,不仅如此,李白还为“鲲鹏”形象赋予了新的意义,曹植在玄畅赋中肇始的“志鹏举以补天,蹶青云而奋羽”的微妙变化在李白的创作中得到了彰显和放大。李白早年拜谒李邕以求

16、汲引,未得知遇,于是写了上李邕一诗自明其志:,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很明显,此时的李白所塑造的“鲲鹏”形象已不仅是绝对自由无限逍遥的象征,而是寄寓着诗人寻求人生出路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预期,末句虽借孔子所谓“后生可畏”的典故来婉刺李邕,但也曲折地浮现着李白思想中儒家积极用世哲学的影子。,不知不觉间,李白已经更改了“鲲鹏”形象的意义世界,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将儒道理想在这个世界中整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白的努力也未曾停止,临路歌既是自伤自怜,也是伤物伤世,李白对于自己和大鹏、孔子三者之间理想及命运的认同与感喟所隐含的还是充满了责任感、使命感的儒家圣贤理想人格的气质。,李白星殒当涂之际则有绝笔临路歌道: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对于“凤凰”形象,除了坐实理解的章句和祥瑞意义的重复外,在有所寄寓的诗篇中,李白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