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641199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浙江省1B模块,考试初探,一、1B模块考什么?,一、选修1B(语文)命题范围和题型 1不超出语文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自主选修模块(1B)的范围 2并考虑教学实际而确定 3指导意见(现):“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甄别和选拔为主的考试,涉及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材,应以精读内容为主。” 4指导意见(古):“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甄别和选拔为主的考试,涉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材,应以自主赏析内容为主。” 5题型:简答题 论述题,二、选修1B(语文)考试内容和能力层级 1分析综合:结构分析 主题概括 2鉴赏评价:语句含意 语句表现力 形象 内涵 艺术魅力 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3探究: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个性化阅读 有创意的解读,一言以蔽之 1B自选模块的考试就是 诗歌鉴赏 散文阅读鉴赏,二、2009年1B试题展示分析及学生答题情况剖析,(一)试题展示,题号:0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 “菊” “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_象征意味:_ 意象:_象征意味:_ 意象:_象征意味:_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题号:02

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鲍尔吉原野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略)(原文有1000多字) (1) 从内容、语言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语段。(5分)(80字左右) (2) 结合文中所引诗歌,探求末句“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的意蕴。(5分)(80字左右),今年的两道模块题,可以用“一实一虚,难易悬殊”来概括。 “一实”指的是01题号“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从5个意象(雁、柳、菊、竹、莲)中选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二)试题分析,这道题有以下特点:,1、从题干

4、到要求,都给出相当宽范的条件和具体明确的要求。,2、第一小题5个意象,又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大众化的意象,其象征意味,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3、第2小题“结合具体作品”,虽然没有给出具体作品,反而给考生以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一虚”指的02题号“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节选的是中国现代蒙古族散文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这一题的命题有以下特点:,1、作者不为广大考生熟悉,其作品意蕴主题也十分含蓄诡谲。考生对作品的意图很难把握。,2、这一大题也由两小题组成,第(1)小题“从内容、语言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语段。”此题有“内容”和“语言”两方面的限制,考生必须有针对

5、性的进行鉴赏分析。,3、第(2)小题“结合文中所引诗歌,探求末句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的意蕴。” 要求考生从诗歌和全文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质疑,一、同一门学科的两道题其难易度如此悬殊,出乎考生意料,更出乎语文老师的意料。,2、没有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两本书的单元要求知识点命题,考与学的要求脱节了。,(三)学生答题情况剖析,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 “菊” “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_象征意味:_ 意象:_象征意味:_ 意象:_象征意味:_,第一大题,参考答案

6、,(要求相当宽范),(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第(2)小题答题要求:恰当联系作品(不局限于诗歌)2分,写出特点与作用各2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此题没有提供参考答案,审 题,样卷一: “柳”与“留”谐音,象征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古人常常折柳送友人(意象特点),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联系作品)中的“柳”饱含了作者对离去友人深深的不舍和眷恋,寄托着作者的思念,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思想。(作用)(7分),样卷二: 作品爱莲说“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莲而不妖,不

7、蔓不枝,只可远观而不可裹记焉” (联系作品) ,莲花有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意象特点),常用来比喻人品格高尚,作者借由莲托物言志,既表达出他对莲的喜爱,又表达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作用)(7分),评价:这两份答案,共同的特点,都是紧扣题目要求“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答题思考十分清晰,规范合理,语言流畅,简洁到位。体现出相当好的答题素养。,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1.联系作品不恰当。 (1)引言错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莲理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大雁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 (2)作者与篇名不符。陶渊明的爱莲说苏轼的雨

8、霖铃等。,2有意象,无联系,分析太简单。 样卷一:竹,它那坚韧不屈的精神,告诉我们做事做人都应该坚强,不应该退缩,勇于迎接挑战,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目标,要我们有像竹一样的精神。(得分1分) 样卷二:柳,此意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生长特性,也暗示人们不能忘本。(得分1分),3.有意象,有特点,无联系分析。 样卷一:柳,与“留”谐音。作用:古诗文中,离别时折柳相送,表达了此人对离人的依依不舍。(得分2分) 样卷二:竹,竹子长得一节一节,越高节度越长,古诗文中常用竹子形容那些品德、气节高尚的文人雅士,作用是突出人的气节。(得分2分),学生得分分布情况表,全省32余万的考生中,有48450人选做了该题,

9、平均得分8.29分。,之所以没有更多的考生选做该题,是因为在答题过程中可能受到“重理轻文”习惯性因素的干扰。,第二大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1) 从内容、语言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语段。(5分)(80字左右),审 题,这是分析鉴赏能力的考查。小题因为有“内容、语言”两方面的限制,考生可能缘点答题,不至于信马由缰;阅卷老师操作起来比较有章可寻,不至于随心所欲。,参考答案: 内容:“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一株豆苗,豆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幼小的生命令”我”感动,它的命运使”我”担忧。 语言: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形象生动(答运用拟人手法亦可),(2) 结合文中所引诗歌,探求末句“藏着忘却的过去

10、,隐约的将来”的意蕴。(5分)(80字左右),审 题,这是一道探究题。要准确分析出末句的意蕴,考生必须对诗歌的意蕴和全文的主旨有最基本的理解。,参考答案 生命像一望无际的原野,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人生旅行中有许多深藏着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渴望,要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评 价 回答本题存在两大难点:作者及作品风格不为人熟知;作品本身主旨诡谲难懂,考生整体把握起来很困难,老师评判起来也感到很为难。,第二大题得分分布情况表,事实上考生很难从字面上推出有效答案,束手无策不少,妄加猜测的居多。从表中看出,得分并不像想像的低(平均得分5.96分),原因是第(1)小题得分较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2)小题的不足。全省只有7258人选做了该题,分母较小。,三、考后的教学思考启示,一加强古诗文知识积累,尤其是要规范诗歌答题程序(思路)。,2加强阅读理解、分析、探究能力的训练。,说到底 1B模块的教学,与传统的诗歌鉴赏和散文阅读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3.要重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单元知识点教学,今年虽然没有从单元知识点要求命题,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命题组为了体现教材的重要性,会从课本单元知识角度来命题。,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