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项目报告博罗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528746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博罗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博罗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博罗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博罗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博罗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管理项目报告博罗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项目报告博罗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罗县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目 录1第一章 项目总论61.1项目概况61.1.1项目名称61.1.2项目选址61.1.3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61.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61.2项目编制依据61.3项目编制范围71.4项目编制目的71.5项目投资金额与资金来源7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82.1项目提出的背景82.1.1国家或地区发展规划82.1.2项目发起的缘由1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9第三章 项目市场调查需求分析203.1市场分析203.1.1惠州经济环境现状分析203.1.2博罗县经济环境现状253.2产业发展趋势分析273.2.1惠州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273.2.2博罗县发展趋势分析283.2.3园洲镇发展趋势分析293.3市场需求分析29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314.1自然条件314.1.1地理位置314.1.2地形地貌314.1.3气候条件314.1.4自然资源314.2基础设施334.2.1交通条件334.2.2水电资源344.3 厂址选择34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355.1项目设计编制依据355.2 总平面布置355.2.1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355.2.2 总平面布置365.3建筑设计365.4建筑构造及材料375.4.1厂房375.4.2结构设计375.5配套设施385.5.1空调及通风除尘385.5.2给排水385.

3、5.3供电395.5.4消防395.5.5通讯网络系统395.5.6智能化、网络化工厂信息管理系统39第六章 项目环境保护分析406.1环境保护编制依据406.2项目区域内环境现状406.3项目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416.3.1水质影响416.3.2大气的影响416.3.3噪声的影响426.3.4固废的影响426.4建设期采取的保护环境措施426.4.1废水426.4.2废气426.4.3噪声436.4.4固废436.5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446.6环保措施和建议44第七章 节能、节水分析477.1节能的意义477.2节能分析477.2.1能源损耗分析477.2.2节能措施487.3节水分析5

4、07.3.1节水措施507.4建筑节能措施517.5总平面布置53第八章 劳动安全与卫生548.1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548.2安全防范措施方案548.2.1卫生防疫安全548.2.2防机械伤害548.2.3防电558.2.4防洪、防涝558.2.5防风558.2.6防震558.2.7安全色及安全标志568.2.8消防设施568.3建设职业安全卫生机构57第九章 项目招投标589.1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589.2招标方式599.3招投标相关要求599.4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609.5招标备案60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110.1项目投资估算编制依据6110.2投资估算6110

5、.3资金来源63第十一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6411.1财务评价依据及基础数据6411.2财务评价分析6411.2.1项目成本测算6411.2.2营业收入测算6411.2.3利润估算6511.3经济评价65第十二章 社会效益评价6712.1社会效益分析6712.2社会适应性分析6712.3社会评价结论68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7013.1风险分析7013.2防范风险对策71第十四章 项目结论与建议7314.1项目结论7314.2建议73附 件75第一章 项目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博罗县园洲镇深沥村黄湖工业厂房项目1.1.2项目选址博罗县园洲镇深沥村黄湖1.1.3项目承办单位及

6、负责人项目承办单位:博罗县园洲镇深沥经济联合社项目承办单位地址: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深沥村项目机构负责人:梁创建1.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拟建项目占地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厂房土建工程及配套工程。1.2项目编制依据(1)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基本情况和数据为基础,参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之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编写。(2)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3)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4)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安监总局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组织编制的(2008-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主要工业领域)标

7、准化发展规划1.3项目编制范围对本项目的生产规模、项目方案、原材料供应、厂址选择、市场分析、环境保护、消防、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从而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评估、论证、审批的要求,为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及开展初步设计提供依据。1.4项目编制目的项目研究目的主要是对项目的方案、环境影响因素、项目投资估算、项目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及实施可能性等方面比较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荐方案,使所选方案科学合理,使该项目在远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统一。1.5项目投资金额与资金来源本项目资金总投资约为250万元,资金来源为园洲镇深沥

8、村民委员会自筹。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提出的背景2.1.1国家或地区发展规划2.1.1.1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

9、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勇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

10、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要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持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战略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深化改革先行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

11、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全国重要的经济

12、中心。综合实力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三)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充分估计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抓紧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各项部署。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大力改善民生和启动最终消费需求,大力拉动民间投资,大力促进外贸出口,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合力。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

13、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显著增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

14、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2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1.1.2惠州地区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了以深圳市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要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促进要素集聚和集约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向世界大力推进国际化,面向全国以服务创造发展的新空间,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并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职责,为惠州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从根本上指明了前进方向。为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特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惠州)规划。1、空间发展战略根据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提出的空间发展战略为“优化、整合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