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522281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企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企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企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企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

2、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注:根据历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名单整理。)。因此,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

3、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

4、并进行全球销售。制造业全球化方式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在优先考虑利润最大化、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近年来日、美、欧跨国制造公司实行了新的分工,在亚洲建立零部件生产商,加速推进企业联合和技术合作;此外,还建立越来越完整的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产业链,加强了连接发达国家企业和亚洲企业的网络。 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对制造技术的控制及将生产、组装工作外围化、外部化,使得“制造中心”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材

5、料和工业设备行业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为普遍的技术来源的母国中心趋势(Dalton and Serapio,1999)。 3.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 21世纪的“制造中心”已经不再完全基于某一国市场的发育。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中心依附科技中心的趋势正在形成。如美国作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几乎在所有重大技术创新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美国并未谋求恢复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是利用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地位和综合国力来控制全球制造业中心,从而使得制造业规模、制造业中心地位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 世纪之交,美国在信息、通信技

6、术和半导体技术领域以及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领域都确立了领先优势。美国不仅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完成了制造中心与科技中心的相对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的新时代。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东亚地区的信息产业在技术、生产及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依附性。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的。 4.跨国公司技术创新途径多元化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国际化生产和国际化研究开发机构网

7、络,这是跨国公司由东道国当地市场导向投资转向国际一体化战略的必然结果。第二类是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的厂商之间的网络,如与竞争对手缔结技术战略联盟;建立和扩展将其供应商、顾客与其国外子公司沟通起来的网络体系。尽管这些体系的目的不同,但其动机却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跨国公司创新速度,进而成为增强其国际技术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重点已经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转向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 对于制造业特别是诸如生物、制药和化工这样的行业,企业知识基础的发展是核心能力的关键,因此,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是

8、获取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目前,从这些行业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情况看,其海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世界相关领域知识高地附近。而从东道国的角度,鉴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所以积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设立研发机构,就可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以至于工业家们现在都必须转向中国,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生产成本,而且是因为他们的顾客在中国”。(注:参考消息,2004-01-24)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如何,与世界跨国制造公司比较差距又在何处?通过

9、对贸易结构、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外商在华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飞,一直实行以建立强大的、能够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的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中国GDP排名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六,制造业贡献过半。同时,中国也成为引资大国,2002年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达530亿美元,外资投资中制造业的项目数目比重达72.96:2003年达570亿美元,占到亚太地区全部FDI的57.6。此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了一定优势地位,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5

10、12.1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2002年顺差为303亿美元,2003年为255.3亿美元)。 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份额仅在5左右。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从初级产品逐渐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的。这种贸易结

11、构逐渐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跟踪主要产业的特化系数(注:特化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的变化来观察。关志雄(2002)对1999年亚洲各国主要产品的有关测算值显示出中国在以服装产品为首的杂货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机械、原料类产品的竞争力居中,在化工类方面竞争力较弱。(注:联合国SITC分类,特化系数计算值分别为:中国内地化工产品-0.40、原料分类产品-0.02、机械类产品-0.08、杂货产品0.76。)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3.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

12、跨国公司 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业企业。有33家制造业企业属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业企业打进前50名,仅有3家制造业企业挤进了前10名的行列,其中2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注:根据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年12月1日数据整理。)从前10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 再将中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制造业企业与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相比较,则可以看出二者主要差距:首先,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强的

13、榜单上也仅排名第81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为41499.1百万美元,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21.66;而中国一汽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仅为通用汽车的7.47;其次,就制造业二次行业划分看,能源和汽车及相关产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的重头,虽然中国企业排名也显示出了这一结果,但是进一步比较国外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产品构成,(注: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不仅规模不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总额中工业产品所占的比例在20年里从50上升到了90。但是,进口中用于委托贸易的中间产品的比例较高,每增加100万美元的出口必须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产品。而且,由于出口的主力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中国的贸

14、易结构还远未达到那些在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国家的水平(关志雄,2002)。)就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同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要低得多,相对于国外高附加值的同类产品而言,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4.缺乏规模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以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电子业为例,2003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合691亿美元,相当于IBM公司同年营业收入(831亿美元)的83;百强企业排首位的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为85.8亿美元,仅为IBM公司同期的10.3。(注:数据引自eN。)由此可见,中国电子行业总体规模远远难与跨国公司匹敌。 缺乏规模直接导致中国电子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200020

15、02年百强电子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3.8和3.8,而2002年思科、英特尔、微软、诺基亚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分别达到25.3、17.5、15.5和10。再以专利数来衡量,19972001年,百强企业前十家申请的专利数总计3886件,仅相当于IBM公司2001年一年申请的专利数,所以中国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也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 而对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的汽车行业,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汽车企业只有达到年产30万辆才可以支撑车身开发,年产50万辆的企业可以支撑发动机开发,年产100万辆的可以支撑整车的开发。在美国,通用、福特等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就高达50亿60亿美元。但是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过程中,从1985年第一家合资轿车企业建立到2001年,18年轿车市场规模才达到72万辆。目前,国内汽车研发费用不足销售额的2。所谓“纯国产”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