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共20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9514167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共2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共2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共2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共2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共2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共2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共20页](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2、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

3、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17.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

4、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6.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27.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28.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9.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30.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31.无差异曲线:用来

5、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3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34、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37、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故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得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38、政策失效: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

6、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 对环境物品的政策失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另一种是环境政策本身的失误,未能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反而加速了环境资源的退化。 39、资源稀缺: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致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40、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41、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

7、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资源稀缺是动态的。 42、边拓模型(边拓经济):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44.资源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45、非市场性的经济手段:指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有关当事人产生和消除污染行为的一类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管理收费、税收减免、押金制以及广泛采用的补助金制度等。46、科斯定理:是指在一个有效的财产权规定条件下,处于外部性的有关双方之间的权利交易,将会消除帕累托相关外部性,而且产

8、生一个高效率的结果或均衡状态,使得偏离该结果时至少有一方要受到损失。而且,只要是在有效的财产权条件下,资源配置最优效率状态或结果与具体的财产权规定无关。 或:如果外部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或成本很低,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不管何方),将会产生资源配置最优结果。47、庇古税: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48.外部性: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49、循环经济

9、: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50、可耗竭资源: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51、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52、价值评估方法: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对环境进行经济价值评估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

10、或服务的偏好程度。53.舒适性资源:指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54.意愿调查法:是一种基于调查的评估非市场物品和服务价值的方法,利用调查问卷直接引导相关物品或服务的价值,所得到的价值依赖于构建市场和调查方案所描述的物品或服务的性质。55.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的方式。56、社会贴现率:指费用效益分析中用来作为基准的资金收益率,它是从动态和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参数,又称社会机会成本率,其出发点应该是整个社会,而非单个厂商的机会成本。57.环境经济评价:Ps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计量和货币化的技术方法

11、。58.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个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不能得到它的风险。59.存在价值:指从仅仅知道这个资产存在的满意中获得的现值,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60.支付意愿WTP: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意愿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61.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62.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63.防护费用法:指人们为了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的影响而支付的费用。64、生产率变动法,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影响的方法。65、污染者负担

12、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66、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67、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68、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69、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70

13、、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71、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7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二简答题(6*6=36)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

14、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答: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需求则是消费者在某种商品其价格恒定情况下,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引起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间接数量。需求量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如收入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需求减少;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增加。3.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为什么要收取庇古税?它有什么局限性?答:如果要达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必须相等。因此,

15、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对带来外部成本的经济人征税,税额等于边际外部成本,或者对于带来外部收益的经济人,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补贴,补贴额等于边际外部收益。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都是庇古理论的具体应用。局限性:第一,庇古理论的前提是存在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并能自觉按公共利益对产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然而,事实上公共决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二,庇古税运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须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响的所有个人的边际成本或收益,拥有与决定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相关的所有信息,以确定最优产量或消费水平的税收或补贴,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定出最优的税率和补贴。但现实中政府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从理论上讲,庇古税是完美的,但税收方案在现实中很难操作,实际的执行效果与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偏差;第三,政府干预本身要花费成本。如果政府干预的成本支出大于外部性造成的损失,从经济效率角度看消除外部性就不值得了;第四,庇古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寻租活动,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扭曲;4.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答:(1)资源绝对稀缺性:获取自然资源资源存量极限没到达前,环境质量不变,其对经济发展构成绝对约束。(2)资源相对稀缺:资源质量存在下降现象。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