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用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 新人教版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9513731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专用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专用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专用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专用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评估检测(二十四)第二十四单元(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世纪90年代,我国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投入商业运行。这表明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方向是()A.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B.提高军事战斗力C.和平利用核能D.成为核武器强国2.(2013银川模拟)世界大国普遍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年份国家成果年份国家成果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61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1971苏联第一个空间站1969美国人类第一次登月1975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上述成果表明了当时()第

2、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状态中国在空间技术上奋起直追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A.B.C.D.3.(2013南京模拟)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9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在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进步。中国载人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4.“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相关信息有()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归国科学家为祖国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3、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A.B.C.D.5.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地制定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C.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学术争论看成阶级斗争7.20世纪

4、50年代后期,中国植物学家胡先因批驳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周恩来闻之,讲话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他辩护,我们应向被批评的胡先承认错误。”周恩来的这些话()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B.说明当时国内人们不尊重科学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8.195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这篇文章()A.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B.是

5、反右斗争中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C.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的领导地位9.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其中1956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10.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6、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载人航天工程”B.“双百”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D.“三个面向”方针11.2012年是高考制度恢复35周年。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12.右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人数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

7、确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4分,第14题26分,共40分)13.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一自1955年以来,中国咬紧牙关,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按陈毅元帅的话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是大国最重要的标识。大国脚印1964年最具影响力事件材料二中国的载人航天并非一部分人想象中的所谓面子工程。它展示了中国雄厚的国家实力。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看,只有那些经济最强盛、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才能延续人类畅游宇

8、宙的永恒梦想。材料三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1)结合材料一分析,新中国为何“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6分)(3)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述观点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4分)14.(2013惠州调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百家争鸣,执政者不但不禁锢思想,反而着力创造

9、思想自由的氛围,鼓励思想论争,自己则对救时主张择善而从。我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了思想市场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初年五四时期。改革需要新思维,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见解,需要各方人士为改革出谋献策。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思想市场”。袁刚思想市场会使中国更有前途,人民论坛2012年11月(1)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市场被谁所终结?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但并未形成思想市场,试分析其原因。(7分)(2)17-18世纪欧洲逐渐形成思想市场,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5分)(3)民国初年五四时期思想市场的情形可以用蔡元培的哪个主张来概括?结合史实说明五四思想市场形成的原因。(8分)

10、(4)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思想市场”。概述今天我国形成思想市场的良好条件。(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C。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表现。所以C正确。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经济政策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20世纪50-70年代航天技术发展无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都正确,故选B。3.【解析】选D。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升空,并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本题选D。4.【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明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尼龙袜子,反映出中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邓稼先把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反映了归国科学家为我

11、国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正确答案是D。邓稼先是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于1950年回国的,并且材料也没有“双百”方针的相关信息,所以不正确;材料信息表明中国还没有原子弹,不正确。【误区警示】新中国成立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国的。本题易错选,材料中并无提供可判断的信息,因此,应排除。5.【解析】选B。“两弹一星”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并曾对中国进行过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的情况下研制的,其研制成功在当时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双百”方针历经曲折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

12、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故选D。7.【解析】选C。周恩来的讲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是对学术问题政治化的批评,即不能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看待,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A错误;反右斗争开始于1956年,B错误;D在文章中没有体现。联系“1954年”中国的国情和文章的观点,C正确。9.【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教育。从A中“多讲本朝仁政”可知是1904年清末教育目标;从“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信息可知B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目标;191

13、2年是民国元年,教育应体现民国初期的社会特征。从C中“进化”“政体之沿革”“民国”可知是1912年的教育目标。1936年处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这种状况影响到中学教学,即揭发列强侵华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与民族复兴思想。由D中“近代所受列强侵略”“民族复兴”可知是1936年的教育目标。综合分析,B为正确答案。【变式备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同时,就开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教育体制。关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C.制定了义务教育

14、法D.启动“211工程”计划和“希望工程”【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找出“这一时期”是哪一阶段。注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1949”“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等。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B、C、D均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措施,与题意不符,故选A。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邓小平强调的是科学、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A、B所指领域不符,D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选C。11.【解题指南】从群众推荐到恢复高考,从形式上看只是录取的形式不同,但从录取的过程及其实质可以看出高考更能体现平等竞争的权利

15、,从而体现社会公正性的提高。【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1977年恢复高考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及比例逐渐变小的变化情况。图片反映了基本扫除了文盲、半文盲的情况。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13.【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第(1)题,从国内、国际背景、旧中国历史教训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原因可从政治前提、政策保障、主观努力、客观影响等方面展开,总结意义可从政治、经济、国防、世界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具体思路可联系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性、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需要的条件、科技发展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第(3)题,评述观点要求先概括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